5.2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孔子說:“伯夷和叔齊不念舊惡,怨恨因此也稀少。”
這個伯夷、叔齊就是被偉大領袖所嘲弄的那兩個反對偉大人民戰爭的歷史小人物,相傳他們是殷商末年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因互相謙讓君位而逃到周,后來周武王興兵討伐商朝時,他們攔馬勸阻無效,便隱居首陽山,“義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終于餓死。
二人對于自己正道直行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耿耿于懷,念念不忘嗎?孔子認為,沒有。是非明確、堅持正道的伯夷、叔齊二人,同時也是寬宏大量的,正因如此,他倆也沒有什么怨恨,也沒有什么怨言。他們唯一遺憾的大概就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孔子在弟子面前數次稱頌二人“不念舊惡”“求仁得仁”;孟子也稱贊二人“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二人立傳,并置于列傳之首,感慨其“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為世道鳴不平;朱熹也感嘆“其介如此,宜若無所容矣”。
人物雖小,但其品質高貴,所以才得到歷史上像孔子、孟子、司馬遷、朱熹這些真正的偉大人物的感慨和贊美,伯夷、叔齊二人的心思,除了以上這些真正的偉大人物、真正的正人君子,誰能真正懂得其高貴和可貴呢!
所以,判定一個人物是否真正偉大,如果用所謂的“功業”,欽佩他們“打下江山,坐穩江山”,那么我們只能縱容出一批騎在老百姓頭上作威作福、無所不為的腐朽糜爛之徒。
伯夷、叔齊的偉大在于他倆用自己的行動和犧牲在幾千年前提醒我們這個民族:絕不能讓“以暴易暴”成為規律。而令人頓足捶胸的是直到現在,它仍然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規律,這個民族信奉的依然是暴力和準暴力。權勢受到追捧,道德人品受到嘲弄,成王敗寇,怨怨相報。這樣的民族如果說進入現代社會了,那只能說是在口頭上、表面上,或者說是自欺欺人的鬼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