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妹讀經:
一字一句讀《論語》,第5天。
原文閱讀: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講解:
孔子說:后生小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門得敬愛兄弟,行為嚴謹、說話守信,博愛大眾而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如果還有多余的精力,就要開始讀書學習了。
這里,孔子擺脫了禮樂射御書數以及文獻經典,給了孔門弟子一個從日常著眼、從眼下著手、知行合一的學習途徑。這種培養人格的方法,是孔子首創。從此以后,不管為官為民,大家用的是同一套倫理體系。
啟發思考:
1、孔子的建議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實實在在地治學、修身。在后世,這些行為表現特征都成為中國人最熟悉的理想人格“君子”的標準,比如孝敬父母、恭敬兄長,說話算話、言出必行,跟眾人和睦相處。
2、入則孝,出則弟(悌):與父母和兄弟姐妹的關系是倫理關系的基石,是社會結構同心圓的圓心。原生家庭對個人影響深遠。真實的人生困難重重,有人說,某些人用童年去治愈一生,某些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尤其在核心家庭中,在獨生子女家庭居多的少子化時代,良好的家庭關系(親子關系)對個體幸福感的影響更大了,不僅對孩子,也包括父母。
3、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靶惺聻槿恕笔腔A,踐行道德、提升個人修養之后,“學文”來提高文化修養。按照李零老師的說法是“第一,別當壞蛋;第二,別當笨蛋。先當好人,再當知書達理的人。”
師兄點評
春雨馬云峰?
學而感:
? ? ? ? “入”字是入父母之宮(古人.命士以上的家居皆父子異宮)即從自己的居室出來到父母的居室問安,這是古人人所奉行的孝道之行。
這句話告訴我們:儒家的教育觀是從做人做事培養良好品德開始,強調一個人要從說話誠實、行為謹慎、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自覺性生成內在的快樂而已延伸到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外在表現,形成社會和諧的正能量!
? ? 儒家的教育理念是人格教育、人才教育、人文教育。
? ? ? 1、“出則孝,入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本褪桥c人相處、自我要求、心中有愛、奉獻他人的教育。一個人的品德的形成是不斷的受有善行的人影響,所以“遠奸,近賢”。人格教育必須是自我要求,由內而發絕非被動。我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感受是:“做事主動,是一種接受的狀態,心是厰開的才能從中尋找到快樂;做事被動,是一種拒絕不接納的狀態,心里是找不到快樂的。”這可能就是健康的人格吧!
? ? ? ? 2、“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本褪侨瞬沤逃?。學習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服務于社會是德行的外在表現!一個人光是人才沒有內在的美德自我約束也會對社會或他人造成傷害。因此而體會到巜弟子規》將此做為總敘的重要性!
? ? ? 3、人文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從小學會調節生命、珍愛生命的自覺,讓生命在秩序和規范中綻放!巜孝經》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是如此重要!
師友互動:
介若~李克讓
據說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讀了論語,對孔子很不以為然。認為孔子的儒家哲學,實在是沒有什么內容,無非都是一些人世常情??刹皇菃幔靠纯贷愊冀裉焱扑]的這段內容,確實很好理解,就是做人嘛,無非是“孝悌謹信愛親”,最后是“學文”,現代社會,誰不學文呀?
但細細琢磨,似乎還是有不太對勁的地方,道理誰都懂,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或者說成佛成圣的道理誰都懂,但真正成佛成圣的人卻少之又少啊。
這里,我想起了啟功大師,啟功的意義,似乎主要就是做人的榜樣,與大家共勉。
其實,孔學還是很深的,光就孝悌而言,似乎用現代家排系統學說,能夠更深入的理解和說明。
你只不過是系統里的一分子,或者說你只是個提線木偶,你之所以成為你,是由你身后隱存的龐大系統決定的,這樣看孝悌,似有畏懼之感了。
我覺得,中國的傳統的孝悌文化,有迂腐的一面,如果中國的孝悌和西方的平等觀念,能夠形成一種陰陽互補的太極互動,才是一種現代的健康家庭文化。
與大家分享一段《中庸》,此段大孝對大德,是人生位、祿、名、壽及一切福果的源泉。
蕩相遣執蔡國民
? 孝悌乃做人之根本。具體如何才能做好孝呢?第一,心要誠。誠是開端,無誠即偽。第二,容要敬。父母面前,面帶微笑,音聲和順,以使父母心中快樂。第三,行要恭。行孝離不開供養,端茶呈飯,灑掃居室,皆不失恭敬,反之不為真孝;第四,喪之以哀。失親之痛,發自內心。第五,祭之以禮。慎終追遠,自當莊重肅穆,方能呈之以誠心敬意!
如何才能做好悌呢?
兄關愛弟,弟尊敬兄,一個家庭中兄弟相處,如果這么簡單就好了,遺憾的是要復雜的多。從歷史和當下社會上來看,處好的不多。坊內有“親兄弟不如好朋友"之說,我認為有道理。
孔子做得好。他不僅尊敬兄長,生活上更給予照顧。就是對待侄女和女兒的選婿問題,也是把家境富裕且有賢名的南宮適作為侄女婿,而把貧寒的能聽懂鳥語的公冶長,選作女婿,原因是他認為這個人誠實守信。當然,他們也都是孔子的學生,水平都不低,有賢德之名。
放在當下,誰能似孔子去做事?
關于謹而信
謹,單純理解為做事謹慎,意義不大。應結合前面學習的“曾子三省”來理解。人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清晰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同時省察自心,通達內外,做到對己誠,對事誠,對人誠,如此才算是謹。
信是自我與他人內心的交流,是外在氣場的融合辨識和判斷。首先要信自己,還要察別人是否可信。
對“泛愛眾而親仁"的理解:
乃是一種親親及人的有差別之愛,非同于西方基督教的“博愛",也不同于后來墨家的“兼相愛”。
對“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認識:
這是為了強調做人做事的重要才這么說的,不能住了文字相。社會上有為盡孝而放棄學業的例子。這就太可惜了。
04/15 句讀論語感悟
客云
感謝麗霞阿姨發心每日句讀《論語》,也感謝群里面各位大前輩熱烈討論,讓我們圍觀群眾動動手指,就能得到知識的甘霖。請示了老爸 @羅賓漢之后,也請群主一心叔叔恩準鼓勵晚輩多多發表言論。
我也來貢獻一些自己的感悟。在這個精英薈萃的群里,晚輩我多多露些怯,可能也是一樁好事情,肯定幫助我不斷提高進步。
由于關于《學而》第一章的看法,我寫得比較長,就分幾次粘貼,前輩們見笑。
讀經典確實非常重要,尤其對于年輕人?,F在市面上解讀經典的人千千萬,但這些充其量是引路作用,如果只依靠其他人的解讀來學習經典,那無異于嚼別人嚼過的食物。如果選錯了解讀人,食之無味不說,還沾滿了對方的唾液。作為經典的學習者,終極目標一定是要自己品經典品出味道才行。
不過,在雛鳥階段,需要養育者的哺育,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面對經典,拋開我們的世間身份、年齡、性別,我們都是嬰兒般的雛鳥,因此需要人來引路,來哺育我們,帶我們飛行。我的底子很薄,所以除了看群里前輩的討論,也在得到app上聽一位叫靳大成的學者講《論語》,兩者相輔相成,不敢說通透,但至少先通讀一遍,為了以后可以自己體會《論語》及其他儒家經典的妙處。
《論語》開篇就是朗朗上口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人都眼熟,可少有人走近這句精髓。學和習不同,“學”為思維,“習”為練習。腦子和手要配合,不能有一端放松。如此這樣,才能體會出學習的快樂?!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人生難得知己,相逢即是緣分?!叭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這是在描述成為“君子”的衡量標尺之一——氣度。
李鐵騎
我一直很喜歡這三句話,三個反問句,而不是板上釘釘的大道理,就像你站在夫子旁邊,他面帶微笑地和你對話,讓人如沐春風。一點也沒有了之前被考試和背誦“綁架”的緊張兮兮的心態??追蜃釉诳吹浇畷r,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和我們一樣,他也是個被時光所束縛的人類;對著一首樂曲,一品再品,最終體會到曲作者本尊樣貌,他還是個對審美有極高要求的演奏者……種種具有人情味的事跡,如果不讀經典原文,很難品味出趣味。
年輕人若是對經典的傳承只停留在課本背誦條件反射的抗拒,或者沉浸在影視劇游戲作品中經過藝術加工的形象中,失去了和歷史上偉大思想直接溝通的機會,實在非??上?。再者說,從小在中國教育體系一路成長,我們說的也是中國話。語言塑造思想,對于儒家的學說,我們其實擁有骨子里的親切感,上手比歐陸哲學或者古希臘哲學快多了。放棄這樣的快樂源泉、近水樓臺,也是非常惋惜的事情。
這三句話,再放到現代社會來看。“學而時習之”,學什么,習什么?小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依然不變。古時候的“禮”系統,可能現在衰落,但社會的規則仍在繼續,無形的禮儀制約仍然生效。很難說我們完全擺脫了“禮”(或者是由“法”代替“禮”作為社會運行的準則?還請各位前輩指點指點)。樂,音樂,或者藝術熏陶。射,可以廣泛講為體育運動。御,考駕照,開車上路。書,以前是書法,現在恐怕要加上打字,或字體設計等活動。數,數理計算機,統計學,人工智能等等。再加上“大六藝”,算上儒學經典,還需要涉獵其他國家的語言、其他文明的思想傳承,由此具備開闊的國際格局和視野。
這么一看,新世紀的人才需求,其實和古代的差距不大。在社會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在迭代知識的內容,而不是知識的體系。全方位、高素質的人才,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培訓方針。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在互聯網連接的時代,我們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輕松溝通,因此就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這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前些日子在瘟疫中,出現了許多供人“站隊”的事情,對于某些國家,或者某些個體的不同看法,甚至會導致友情、愛情、家庭破裂。也有帖子聲稱,以后維系社會的是三觀一致,而不是血緣關系。
說老實話,這樣的觀點看過之后,有些不寒而栗。志同道合的朋友固然好,我們也應該為有共同行走的人感到感激和快樂。“朋”之所以為“朋”,是因為這是一個活人,而不是一個裝載著價值觀的骨肉僵尸。如果單純地進行價值觀交換,而不對該志同道合的“朋”行駛自己作為“朋”的義務,互相關懷鼓勵,很容易流失難得的“朋”。
在互聯網社會,尤其要更加小心。網上人云亦云的多,獨立思維的少。在站隊的時候,從不考慮中間的可能性。這樣的隊,不如不站。這樣草率的“志同道合”,也不能算是“朋”。
那么,孔夫子在接下來馬上跟上這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如果對方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氣,這樣不是很君子嗎。再說回互聯網的語境:別人不理解自己的觀點,不和自己站同一個隊,不要氣急敗壞。很遺憾的是,網絡罵戰多由此引起。雙方都因“不知”而“慍”,點火就著。正是這樣,才有了網絡水軍渾水摸魚、添油加醋的機會。
我是個追星族,說實話,這樣的網絡罵戰見識太多,很多都是和我年齡差不多的年輕人。我小時候也沒少在網絡上發泄對某些作品、某些明星的不滿,說不好聽的話。反思自省,這樣的行為,絕不是君子的行為。
以古人的智慧觀照現在生活,很容易發現身邊的問題?!墩撜Z》絕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而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時時使用。
以上理解粗淺之處還請各位多擔待指正!
蕩相遣執
意識形態是一堵墻,橫亙在取向相反的人之間。真正的朋友要超越自我,相向而行,能夠看到對方身上的善良和真誠,尊重對方的價值取向,避免互相否定。也許只有這樣 ,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才能成為孔子認為的“君子"。
金美蘭
謝謝各位老師的分享。我理解“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br>
第一,入則孝,出則悌,---這是一個互文,是弟子出入以孝悌為本?!靶┮舱?,其為仁之本與”,是把你對于父母之愛的明確與自覺,作為仁道修養上的根本。
謹而信---說的是弟子剛剛走上社會,走進人群,少年血氣未定,做事情要謹慎。因為孔子有過關于少年、關于中年、關于老年需要節制的地方。
泛愛眾而親仁--愛眾就是仁者愛人,親近仁者。養成仁德。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文,禮樂。
上面的這段話也是《弟子規》的總綱。弟子規教育的目的--培養一種從孝悌出發,能夠愛眾,能夠親仁,具有仁愛的德行的人。在這樣的基礎上,在做到仁和禮的綜合。
但是《論語》教育的目的---培養仁與禮兼具的堂堂正正的君子。
之前王麗萍老師說的,可能恰恰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我們的教育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是培養處處規矩、處處老實,各種細節都要謹小慎微的人。還是培養具有仁德,以仁德作為生命的根本的君子,可能這是《論語》和《弟子規》本質的區別吧。
《弟子規》最大的問題是理想教育的不足,過度的看重規范,以及在看重規范的過程中,透露出一種父權、一種壓抑的存在。所以在兒童的教育上,我是不大贊同兒童學習《弟子規》的。因為我們對于儒家文化的學習,看重的是,儒家文化的勃勃生機,而不是停留在文化的束縛之中。
@羅賓漢 為客云點贊[強][強][強]
(1)作為一個網絡時代成長的新新新生代,客云能夠讀古代經典、談經典、感悟經典,非常了不起,比我們很多成年人成長得更快更挺拔。還不止于引經據典,用 @蕩相遣執 的話就是學習經典解決當下的問題。比如談到選邊站隊,客云提出還有中間位置,以及新生代所理解的新“六藝”、“大六藝”,很有現代眼光和時空視野,非常棒。后生太可畏也太可愛。
(2)真乃有其父必有其子啊,小小客云也如她爹動輒洋洋長篇大觀呀,順便給老鐵也點個贊,沾女兒的光啦啊。
梁子@羅賓漢
師兄好,客云見解非常獨到,特別是關于六藝的拓展理解,有獨立創新的思辨精神。能不能允許我介紹她的觀點到我的課堂上(《傳統經典文化藝術傳承》)分享給學生們?相信一定會讓同學們富有共鳴,加深理解。
對于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客云的見解非常貼切藝術專業[強]相信能啟發學生們對于從設計理念到設計方法上如何去傳承傳統文化經典,培養具有中國文脈精神的創意設計思維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