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錢的概念的。可是在我們眼里漸漸發現,有個東西可以交換任何我們想要的物品,滿足我們很多的需求。如果滿足了需求,我們會很開心快樂。所以,我想開心快樂,我就得去滿足需求,要滿足需求就得有那個可以交換任何物品的東西------錢。
最后這個等式就成立了,我要得到快樂就得有錢。
這個等式看起來有點怪怪的。
每個人有基本需求,吃穿住行,需要金錢的支持,這和我們的安全感和生存相關,確少這部分的金錢支撐,會感覺到生命受到威脅。
每個人也有自我滋養的需求,旅行,看電影,看書,逛一次超市,和朋友來一次聚餐,帶孩子去一次親子夏令營,上館子帶全家老小好好吃一頓……無論何種形式,是讓自己進入一種與人與物的連接里,去感受更豐盛的情感和物質滋養。這就是提高生活品質,活得更有愛的流動性。對自己的愛,對身邊人的愛,同時也感受著被愛。金錢在這里,是為了更好的滋養自己的情感和物質需求,讓自己更豐盛。
金錢從何而來?我們需要用工作和付出去換得金錢。付出多少能量,換回多少金錢。這是一個平衡的自然狀態。可是會不會有這樣的時刻,我過多的付出無法回收相等量的錢?我只付出了一點點卻獲得多得多的金錢。金錢在我們的工作里是一份能量平衡,也是對我們價值最直觀的衡量和表達。多少能力賺多少錢。
但往往,金錢變得不這么單純。人的欲望變得不再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初衷,人心被集體意識開始浸染和蒙塵。金錢代表一切,有錢能使鬼推磨,賺很多錢代表成功,有錢人高人一等,錢變成一個不太正面的形象。錢骯臟,追逐錢的人都是勢利。面對金錢,出現了兩類人,一類人唯利是圖,把賺錢當成人生的終極目標,永不停歇,永無止境,然而當自己揮霍金錢的時候卻總是感覺心里空空,找不到金錢滿足后的持久愉悅。。另一類人,厭惡金錢,視金錢如糞土,可是又總是被金錢支撐的現實生活一次次壓在底下無法掙脫。
你呢,你的金錢觀是怎樣的,試試描述一次自己用錢或者掙錢、賺錢或者收錢或者送錢時的心理狀態,看看自己對待金錢和對待周圍的人事環境是怎樣處理的,你喜歡錢,對錢無感,還是討厭錢,或者連喜歡和討厭也不知道呢。試著寫一下吧。
我與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匪夷所思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