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與錢的關系,這是個有趣的話題。在消費主義觀念里,錢是至關重要的,是物質資本的核心。而在傳統價值觀里,錢是被抨擊的對象,俗語云“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社會文化中的這些金錢觀無聲無息地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來查看一下自己的信念系統,來看看我們對于金錢的真實想法是怎樣的。
“金錢是萬惡之源。”
? “錢永遠都不夠,多多益善。”
?“掙錢不容易,要省著花,要儲蓄,不要把錢都花光。”
?“天上不會掉餡餅,也沒有免費的午餐。凡事都有代價。”
?“財富代表著能力/生活品質/社會地位……”
?“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越來越窮。”
?“有錢走遍天下,無錢寸步難行。”
?“若想賺到錢,必須努力工作/聰明地工作。”
?“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
以上這些話,是不是聽起來耳熟?姑且不論這些話的對與錯,我們再去檢視一下生活中與錢相關的煩惱情緒,諸如財務危機帶來的焦慮和不安,花錢享樂后的內疚或空虛,為了賺錢而失去個人閑暇時間或忽視關心家人,抑或衣食無憂卻無法好好享受生活……這些現象如此普遍,以至于我們需要問一句:誰在影響著我們與金錢的關系?誰在為我們的金錢做主?
02
?講幾個生活中的小故事。
我的一個朋友年底去參加一些商業活動,輕輕松松地拿到幾千元的紅包。這些錢被她一股腦地花掉買衣服、買禮品。我問:如果是工資,還會這樣花掉嗎?答曰:不會,因為工資掙得不容易;紅包的錢來得太快,花掉更安心。可是,為什么對待輕易得到的錢抱著隨意態度,不像對辛苦掙來的工資那么謹慎呢?
一對城市中產夫婦,在京有房有車,待遇收入都不錯。但他們的生活節儉到摳門的程度,基本不買新衣服,一切能省就省,同事聚會、外出旅游這些花錢的事兒,一概不參與。他們攢下錢打算繼續買房,但賬戶再多的錢也無法帶給他們安全感。
再說說我自己。我在1月1日發了一個新年心愿(New Year Resolution),計劃在未來一年內不再購買任何衣物鞋包、電子產品;但會全力支持自己的愛好和體驗性消費,例如練瑜伽、旅行等。朋友問我為啥?其實是因為我發現自己停不下來地買衣服,即便家里衣柜、箱子已經塞得滿滿當當,有些衣服甚至一次沒穿過就被我扔掉或一直壓在箱底,可就是停不下來地買買買。是的,我需要停下來反思自己與金錢的關系。
生活中這樣的小故事說不完。我們以為是我們自己在決定怎么賺錢、怎么花錢,可實際上大多數人都在因循重復舊有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要解釋這些現象,那就不能不談到潛意識的話題。
03
?什么是潛意識?
潛意識也叫無意識,這是精神分析祖師爺佛洛依德提出的概念,是指潛藏在我們一般意識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對于“意識”的一種思想。老前輩還不無悲觀地指出:人不是自己精神和行為的主宰,很大程度上是由潛意識決定的。
從上述3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潛意識對金錢觀念的影響。故事1中忙不迭花光紅包現金的朋友,她對待金錢的態度是,賺錢是辛苦的,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賺到錢;那么潛意識就會認為,輕松得來錢是不屬于她的,于是她覺得趕快花掉才安心。這種心理現象進一步拓展開來,就會發現新聞里經常提到某人買彩票中大獎,可是短短四五年就把巨額獎金揮霍一空,重陷潦倒。美國一家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美國彩票中獎者的破產率每年高達75%。
?第2個故事中的中產夫婦,在金錢上有明顯的匱乏感。不管他們攢了多少錢,他們永遠不滿足,總是害怕,覺得不夠,永遠無法停下來享受。長期的匱乏感,在內心中形成欲望的無底洞,再多的錢也填不滿這個坑洞。此外,在他們的潛意識中,金錢也被視為安全感的替代物,他們緊緊地將金錢攥在手里,就像害怕跌落懸崖的人緊緊抓住一根稻草。透過他們與金錢的關系,我們甚至可以猜到,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關系中缺乏安全感,這是他們需要處理的深層生命議題。
第3個故事不光發生在我身上,身邊有不少朋友也在不停地買買買。除了消費主義大潮的裹挾之外,還有更深層的心理原因。比如,內在對關系和愛的匱乏,用消費行為和物質來填補空洞;或者叫,“內在未被滿足(受傷)的小孩”。我自己的情況是:小時候很少有新衣服穿,因為家里有1個姐姐再加上3個堂姐,4個姐姐年齡相似,體態相仿,只有我年齡最小。于是4個姐姐都可以穿新衣服,只有我沒人理,只能穿她們的舊衣。小朋友想穿新衣的心愿幾乎從未被滿足過。長大后,我的心中總是住著一個任性的小孩兒,需要我不停地為她買買買,她卻永遠不滿足。正因為看到這種潛意識模式,我才在2017年伊始提出停止買買買的心愿,希望以更成熟的方式去回應和關照內在的欠缺感,像對待孩子一樣充分尊重和回應自己的欲望和感受,不再寵溺和一味地滿足,讓成年的自己與內在小孩兒共同成長。
由此可見,我們與金錢的關系,其實是我們與他人(以及與自我)關系的一種投射。
04
看清楚以上這些潛意識模式和深層心理原因,我們就需要改善自己與金錢的關系。
?黃金法則No.1:你才是金錢的創造者,學會贊賞和感激自己的付出。
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體,我們創造了自己的生活,也創造了自己與金錢的互動模式。因而,金錢是自我能量的一種投射,你才是金錢的創造者。這里指的并非是你賬戶上的具體金額,而是關于創造金錢的理念。基于這種理念,我們可以減少因錢財多寡而引發的焦慮不安或者得意忘形。通過認清我們與金錢的關系,處理深層的生命議題,提升自己的內在能量,進而通過積極的行動去改善外在的財務狀況。
其次,要學會贊賞和感激自己的付出,安享金錢帶來的自由和喜悅。金錢是一種工具,而非人生的目的。每一次付賬,不必感到金錢離我們而去,而是付錢給自己,感謝自己的付出,也安心享受物質富足帶來的心之自由與平和。
?黃金法則No.2:金錢是一種能量,流動才會有力量。
?金錢本身是具有流動性的。守財奴才會想牢牢地抓住它,不放手。金錢注定會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流 入和流出。金錢帶來的東西也是短暫的,就算是你花費重金買到的心愛之物,在時間長河中也只是暫時地屬于你。
培根說:“不要不愛惜錢,錢財是有翅膀的,有時它自己會飛去,有時你必須放它出去飛,好招引更多的錢來。”知曉財富密碼的人都曉得,越肯為社會謀福利,財富就來得越快。當金錢成為一種充沛的能量流動起來,它會將你與世界連接在一起,為社會帶來貢獻,最終將充實和滋養你的生命。因而,金錢沒有好壞,你可以用它去建設,也可以用它去破壞;它可以是能量是工具,也可以是包袱是限制,就看你如何運用它。
黃金法則No.3:不懈追問“我是誰?”,讓金錢服務于我們真正的需求和快樂。
也許你會問,“我是誰?”這么蘇格拉底的問題,跟怎么賺錢、怎么花錢有關系嗎?當然有!如果我們只是按照在生活中習得的那一套被動地反應,那我們注定是隨波逐流地過完一生,任由潛意識模式束縛我們,限制我們。而當你開始去追問“我是誰?”,意味著你開始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在需求,主動地選擇人生方向,這時金錢才會成為助力你成長的能量。這個過程注定漫長和不容易,你需要不斷培養自律和意志的品質,你將使用金錢服務于自己真正的需求,做真正喜歡和有益的事,一點一點雕刻出自己真實的樣子。
最后,愿我們在金錢關系中都能活出豐盛和富足的生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