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門藝術,以其生動的直觀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實感而易有廣泛頎賞性。電影應用視聽語言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許多人在觀看影片后常常內心有諸多感慨,那不妨讓腦中的思想在筆下生花,把自己的觀點勇敢的表達出來,不寫下來的話,再有沖擊力的感覺也會慢慢淡掉,在我們想回味時卻沒有辦法找回。這個寫下來表達我們觀點的作品就叫做“影評”了。那我們該如何寫出一篇好的影評呢?
那我就要說到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如何寫影評》了。如果把書本比作人,那么這本書就是一位具有專業素質的影評“導師”。陸紹陽教授曾經說過:“頭腦中有思想,眼里有電影,筆下有才情,就能寫出好影評”??赐辍度绾螌懹霸u》這本書之后我對于這句話有了很好地理解,頭腦中有思想即我們自己的看法,包括自己對于生活的思考,也包括我們對于電影所表達的思想產生的共鳴和深度思考;眼里有電影則是說我們要好好看懂電影,明白電影一些特有的表達方式;筆下有才情也不僅僅是文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掌握寫影評的一些方法。而電影視聽語言的介紹、如何對電影進行思考、以及寫影評的一些常用方法在本書中均有詳細的介紹,看完之后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原來寫影評也是有章可循的!
《如何寫影評》的作者蒂莫西·J·科里根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電影學研究主任,在電影教育領域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他所寫的這本《如何寫影評》經歷了多次再版,現在是2019年,我手上的這本《如何寫影評》是插圖修訂的第八版了,由此我們也可以從側面發現這本書的價值。
了解電影這門獨特的藝術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電影是用視聽語言表達的藝術,所以要想了解電影這門藝術,就必須先了解電影的視聽語言。視覺上,電影將其所需要表達的東西用攝像機呈現出一個個鏡頭傳達給觀眾,但你要是以為僅僅是像我們生活中那樣用手機錄像,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們的電影中的鏡頭可是講究著呢!
鏡頭指的是我們在銀幕上見到的、切換到下一影像之前的影像。包含了色調、拍攝速度和畫面產生的不同視角。說到視角,就要提到電影中另一個專業名詞——“視點”了,在影視中鏡頭有兩個含義:光學鏡頭、鏡頭畫面。光學鏡頭按焦距分可以分成標準、長焦和短焦三種。相對應的電影鏡頭就有遠景、中景(通常都是為了敘事和遠景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多地在環境的烘托下敘事),近景(通常是為了對人物進行刻畫)等。影視中的視點就是角度包括拍攝高度、拍攝距離和拍攝方向。相對應的電影鏡頭術語有全景(全景畫面,主要表現人物全身,活動范圍較大,體型、衣著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較清楚,環境、道具看的明白,通常在拍內景時,作為攝像的總角度的景別),大遠景(通常是以上帝視角展示)等。
了解了電影這些鏡頭側重表達的方向之后,我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電影所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視覺語言除了鏡頭以外,剪輯上也是有很大學問的。剪輯指的是鏡頭如何被連接成為電影中較長的段落。生活中最常見的古典電影中的連貫性剪輯,這也是一種會讓我們忽略“剪輯”的存在的剪輯方式。這是導演為了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而安排的流暢剪輯。
雖然這種剪輯存在感比較低,但是連貫剪輯也是需要很熟練的剪輯技巧的,這些技巧就是為了展示人物和故事的特點——比如:定位鏡頭是在將某一個片段劃分為更加詳盡的鏡頭前,先以清楚標明其所在位置來開始該場景或片段的鏡頭。通俗來講就是先把背景展示給觀眾然后再敘事或者其他;正反打鏡頭模式是另一種基本的連貫性剪輯的一部分。使用這種技巧,兩個人物之間的交替通過從一個說話或注視某物的人身上,切至聽話或被注視之物上來完成,從而變得自然和有邏輯性,更好地展示出人物之間的對話。
連貫性剪輯也包括了一些風格化的方法:《如何寫影評》這本書也給我們例舉了:“淡入淡出(畫面變暗或變亮,以使某一畫面出現或者消失)、圈入圈出(新的畫面在舊的畫面中央出現并逐漸擴大,或者舊的畫面不勝酒力縮小,并消失在新的畫面中)、劃變(一條橫線穿過畫面,清除一個鏡頭,引入另一個鏡頭)、疊化(新的鏡頭簡短地疊印在逐漸消失的原鏡頭上)等”
了解了電影的視覺藝術之后,我們在觀影是就要注意指出、理解和分析電影是如何強調或者挑戰你對連貫性剪輯的期待的,當一部電影打破標準的連貫性剪輯模式時,你就應該開始注意并且發問。首先,觀察鏡頭的剪輯是如何建立景物與情節之間的關系的,其次,注意影像間更加抽象的關系
聲音的話,包括電電影的劇情聲和非劇情聲,我們在觀影時要思考在某種特定環境下某種聲音出現的意義或者好壞,例如常見的“烏鴉叫”等于“有壞消息即將傳來”
怎樣去思考一部電影
《如何寫影評》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在觀看和解讀一部有挑戰性的作品時的樂趣在于它所激發的問題。所以,我們要養成善于分析的習慣:即使是在兩三秒的觀看時間里,也要抓住影片中的關鍵時刻、形式或者影像。注意電影中的哪些元素使你產生了陌生或困惑的感覺,哪些元素一直在重復強調某一觀點。
看電影的同時我們就可以把一些想法記錄下來,我們記筆記時,《如何寫影評》中描述的理想狀態是,我們第一次觀看的時候,只記下電影中即刻便能打動我們的地方。第二次觀看的時候,則應該開始認真而詳細地做筆記。大多數影片都會提供一個戲劇性的高潮部分或者主題來暗示觀眾注意正在上演的劇情,我們在記錄這類信息的時候,要盡可能地具體;不僅要記錄下影片中的人物和內容,而且要記下鏡頭本身和它的攝影技術,如何通過攝影角度、燈光、景深和剪輯技巧來表現內容。在剛看完電影后,我們應該立刻就將剛才做的速記充實為更加精確細致的描繪。當我們看到一部影片似乎在避免傳統的故事講述方式,或是在以一種不同于傳統而且令人困惑的方式講述故事時,就應該思考,電影是怎么組織情節和敘事的?同時,它想達到什么目的?然后記錄下來我們記下的對于電影的思考會讓我們寫影評的時候才有足夠的“物料”,讓影評內容更充實
怎樣評寫一部電影
評寫電影的六種方法如下:
電影史:這就引導我們注意不同布景的使用。電影制作條件及其與受眾的關系。許多令人振奮而且知識性很強的歷史文章,它們的主題和具體影片的分析幾乎專注于歷史事實及其復雜性,而不是具體的影片分析。當使用歷史方法來闡釋一部電影時,我們要避免事先假定在任何一部電影里,甚至是紀錄片里,關于一個社會或某個歷史時期的畫面是未經媒介處理的。
民族電影:是指從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角度來討論電影。根據這種方法,電影中看待世界和描繪世界的方式依國家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但不要將文化及其與電影之間的關系過于簡單化。
類型:是指根據形式和內容的模型對電影進行分類。在評寫電影類型的時候,我們要時刻注意歷史的差別,因為類型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此外,也要識別特定類型的結構、主題和風格技巧。這種類型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在電影歷史之外還有什么形式——小說、歌???在歷史上它如何發生變化?為什么這樣變化?你在分析的電影故事是否吻合它所屬的類型?如果不是,不同類型公式的綜合是否達到了目的?
作者論:同一個導演所拍的電影中,會有相似的主題和風格特點,就比如日本著名的北野武導演的“暴力美學”標簽。但我們要注意的是很少有導演能夠完全符合作者論的主張,因為編劇和剪輯師可能對電影的全貌和邏輯有更大的影響。如果你開始對同一個導演的兩部影片的剪輯手法進行比較研究,你應該首先表明你清楚自己在作用作者模式,且說明那個標簽是怎樣適用于導演的。
形式主義的種類:是關于一部電影的風格和結構。一篇探討形式主義的文章,其焦點是關于模式的,如敘事開頭和結尾、有意義的重復、攝影技巧的變化或鏡頭和片段相互之間的關系。
意識形態:在一篇訴諸意識形態的評論文章中,任何文化產物或創作,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傳達出: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它,而世上的男男女女又當怎樣彼此相連——你身上穿的衣服顯示了你的社會價值觀,就如同你所看到電影一樣。
對于以上六種方法,我們不應該局限于某種特定的方法,也不要猶豫是否使用其他方法來評寫。但是,了解這些模式并有意識地使用他們,對我們組織自己的思想和抓住文章的主題非常有用。最重要的是,懂得以不同的方式來理解電影和評寫電影,就能讓我們選擇最適合自己興趣與目標的方式。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要繼續思考我們的主題,擴展我們的想法。
相信看了上面的介紹你也對寫影評的步驟和一些基本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吧,《如何寫影評》這本書首先會帶領我們了解電影視聽語言的知識進而了解電影藝術的獨特性,然后教我們怎樣去思考一部電影,最后再細致地教我們怎樣去下筆寫好一篇影評。在這位“導師的指導之下,我們寫出來的影評將會有很大作用——一方面可為電影的友展和質量的提高提供反饋信息,一方面又能幫助觀眾正確理解電影,培養和提高觀眾的藝術欣賞能力。它對于想寫好影評的新手來說,無疑是一本入門寶典,相信在這位影評“導師”的幫助之下我們寫出來的文字會讓我們自己滿意,也會被廣泛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