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8 都梁《亮劍》
以前很少涉獵《亮劍》這種風格的書,可是有一次和一個朋友逛書店時,看到《亮劍》的新版,他興奮的告訴我這是他最愛的一本書。或許實在是被他談論這本書時眼中所閃耀的光芒所打動,我對這本軍事題材十分純爺們的書也產生了濃厚的好奇心。于是跟著這本小說,踏上了那段動亂與迷茫的時代之旅,結束后的確感覺不虛此行。
《亮劍》這部小說塑造了一位十分有個性的戰爭英雄——李云龍。他的仗打得出奇制勝,卻又不服從組織章法,所以盡管贏了許多漂亮的戰役,但是軍銜卻因為屢受處分并不是很高。以新中國的成立為界,小說的前半段描寫了許多戰役,有抗日戰爭,也有內戰。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李云龍的軍備落后,軍士稀少,但是面對強大的敵人,他仍然驍勇,敢于亮劍。前半段的描述亮點在于作者的文筆,粗俗中帶著幽默,一位有點暴脾氣卻有勇有謀的軍人形象躍然紙上。特別是李云龍追求妻子田雨的部分,讓人忍俊不禁。
小說的后半段開始,筆鋒慢慢轉向壓抑,一如真實的歷史也迎來了山雨欲來風滿樓。李云龍那不愿拘束于陳腐,遵守內心最樸實的正義觀的灑脫性格,還有在軍中實際的威望,似乎早已注定了他在那個時代的悲劇。一位英雄,沒有死在槍林彈雨的炮火和敵人的槍口中,卻葬身在全民瘋狂的口誅筆伐下,不禁讓人唏噓不已。所以,他說,“革命也許是個中性詞,它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光明,也可以以革命的名義制造人間災難。革命必須符合普遍的道德準則即人道的原則,如果對個體生命漠視或無動于衷,甚至無端制造流血和死亡,那么革命無論打著怎樣好看的旗幟,其性質都是可疑的。”在那個普遍獸性化的年代,他無力改變大環境,但有能力捍衛自己的尊嚴,最終選擇了有尊嚴的自殺死去。這也是他的亮劍,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應對挑戰,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這是何等的凜然?,何等的決絕,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氣魄。
書中還有另外一位角色我也十分喜歡,甚至是更加喜歡,便是儒將趙剛。趙剛是一位從軍的知識分子。棄筆從戎并不是一件那么簡單的事情,而要兼顧則更難。但是趙剛不僅有文化有內涵,也曾沐血征戰。所以在迎來了和平時代后,這樣的儒將更具魅力。然而也正是因為知識分子的學識及情懷,也使得他對那個時代的風向更為敏感。不同于李云龍這個大老粗,李云龍可能僅僅是感覺那個時代有些不對勁,但卻不能準確的說出究竟是哪里不對,而趙剛卻是老早的洞悉了一切。懵懂無知有時可能是幸福的,至少不用面臨趙剛一般的掙扎和徘徊。知其大錯,為或不為?終于趙剛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堅持了身為知識分子對于真理的堅守,在一次會議上爆發,強烈的抨擊了那個時代的扭曲,至此他的生命也要走向終結,但是他無怨無悔。
“人類的歷史,不過是浪花中的一點泡沫。而苦難是人類品格的試金石,把人置于苦難的煉獄中,才能看到人性的真諦和心靈狂飆閃電的壯觀,悲劇把人生的善惡推向極端,它所提供的人生哲理和歷史教訓是無可比擬的。人性太復雜了,它有種巨大的包容性,讓人失態的迷狂,叫人切齒的卑鄙,使人扼腕的怯懦,令人輕蔑的圓滑和世故,也有與之相對應的冒險犯顏,極言直諫的脊梁和風骨,舉國皆吾敵,而不改其度。這就是人性的雙重性,世間萬物不離其宗,譬如太陽,人類既然接受了它噴薄時的那種瑰麗,升騰時的那種蓬勃,也得接受它驕橫中天的熾烈,那是同時賜與你的。”
我不清楚那個年代到底有多少人如李云龍和趙剛一樣亮出了他們的正義之劍,但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再多英雄的亮劍,也刺不透時代的霧霾。可是,也許正是這么多勇氣的積累,才慢慢的驅散了專制的陰霾。惟愿那樣的時代永不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