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我,什么是格局?實話是,我也不太明白這個詞,送上一個我很喜歡的解釋:所謂格局就是做一個體面的人,在任何場合下,守住底線和尊嚴,漂亮的解決問題,就是你格局的體現。
有次看《非你莫屬》,有一期的嘉賓是一位連續三年的銷售冠軍,開朗熱情,面對來自老板的提問也能對答如流,主持人涂磊問了他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在你的經歷中,最能說明你銷售能力的是哪一件事。
他想了想,說,自己在一家做情商培訓的機構做銷售,成功地說服了一位月薪兩千的環衛工為自己5歲的兒子報了價值五千多的課程。
說完之后頗有點沾沾自喜,重復了好幾遍,“我這個人講話就會讓人感覺很真誠”。
他現場展現的推銷能力并不差,可在座的12位老板,卻不約而同的在第一輪時滅了燈。
有一位老板用這樣一句話結尾:我們不懷疑你的能力,但是卻不看好你的人品。
越是處在社會底層的人,越無力鑒別信息的真偽和含金量,他們或許不富裕,但很好騙,只要給他們一線希望,告訴他們有可能培養出一個人中之龍,他們就會迫不及待的將辛苦攢下的積蓄交到你手里。
不擇手段的將不合適的課程推薦給明顯沒有能力負擔的人,并且將這件事作為戰績來炫耀,一個沒有同理心和底線的人,或許能拿到一個銷售冠軍,但卻很難成為一個優秀的銷售經理。
你的能力決定你能得到什么,而你的格局,卻會決定你最終能走到哪里。
我曾經很不理解“格局”這個詞,它太大又太虛,包含著人品,道德,戰略眼光,生活習慣等太多方面。直到有次在一篇報道上看到這么一段話: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重要的并不僅僅是智力,能力,誰加班時間更長,誰跟上司關系更好,誰能未卜先知等等。而是一個詞:體面。
做一個體面的人,在任何場合下,守住底線和尊嚴,漂亮的解決問題,就是你格局的體現。
谷歌早期有一條不成文的行為準則,“Don't be evil(不作惡)”,這一原則一直貫穿在谷歌的發展之中。在谷歌和微軟的IE瀏覽器競爭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谷歌有高管提議買下當時另一家提供搜索技術的公司Inktomi,然后關閉其服務,谷歌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壟斷整個搜索市場,而谷歌的創始人佩林否決了這一提議。
吳軍的《浪潮之巔》中記載了佩林對這一事件的回應:
我們身在硅谷,深知硅谷公司深受壟斷導致的惡意競爭之苦,他們對谷歌的發展寄予厚望,希望通過和我們合作來反抗壟斷,如果我們用這種雖然合法,但卻是惡意收購的手段來清除對手,將令整個硅谷失望。
他們寧可讓雅虎將Inktomi買走,成了自己在搜索領域的對手,也沒有做損人利己的事。而谷歌的君子之風,也得到了巨大的回報,當它推出了自己的軟件下載包時,包括Adobe和賽門鐵克很多家知名軟件公司都非常配合。
谷歌有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師,可是如果它沒有商業伙伴,在微軟既成的壟斷優勢下,也很難用如此快的速度打下自己的一片江山。
單打獨斗時靠能力,可到了下一個高度,能力就不再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個人也罷,公司也罷,在重重困難中,能否守住自己的原則,能否妥善地解決問題,體面地維持與他人的關系,就是格局之所在。
體面的推銷,體面的競爭,體面的告別一場。
不僅僅只在乎姿勢好看,更重要的,是體面背后的價值觀。
坦誠地表達意見,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任何時候,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的麻煩。
正如電影《一代宗師》給出的答案:“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人不能只為了自己而活,你為了什么而奮斗,才能獲得什么層次的回報。
決定你人生高度的,不是能力,而是做人做事的格局。
格局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