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沒點故事呢?正如柏拉圖講述的“洞穴”故事一樣。有的人會講述在洞穴墻壁上影子的故事,有的人會走出洞穴,把洞穴之外的故事帶回來講給他人聽。
“這個世界是屬于會講故事的人”------這句來自柏拉圖的名言,我沒有考證過是否出自于柏拉圖。不過依照現在的閱歷,的確是這樣。也正如我們每天都會期待自己發生點什么,或是別人發生點什么?如果什么都不發生,反而讓人覺得惴惴不安。
一個安靜的時間是人內心渴求的,卻不會成為人最渴望的現實。這樣的矛盾不是來自人的選擇,而是來自人性。
喧嘩與騷動時刻都在發生,但卻很難具備一點意義。在福克納筆下的美國南方,日子就如同悶熱的天氣一樣,偶爾吹來的涼風讓人雀躍。不過涼風過多,也還是會讓人認為這南方是否還是南方?
前幾日讀到一位王海桑的詩歌。其中有一首詩為《我是你流浪過的每一個地方》。這樣的詩歌就像涼風一樣從悶熱的罅隙中穿過。不過我喜歡的是這首:
一個朋友說:“先掙錢吧
等生存問題解決了
再去讀書,去寫詩,去享受生活。”
然而不,怎么能呢
我一無所有的時候就開始了戀愛
我喝酒,我打架
我為了一個女人跑了兩千里
為了一首詩,我幾小時蹲在大門外
今天是今天的,讓明天自己來找我
妻子說:“先圍著孩子轉吧
等孩子長大了
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然而不,怎么能呢
孩子會自己長大的
如果我等他長大,我就老了,我就死了
我就什么也做不了了
對不起,孩子并不比我更重要
正如我不比我父親更重要
我們各人都是自己的
相互區別,相互愛著
不論是文章還是詩歌,最為關鍵是從自己的視角去觀看。看洞穴墻壁上的影子是一種故事,看到洞穴之外的世界是一種故事。這兩種故事不存在對錯之分,只有講故事的人才知道哪個對于他本人來說更為真實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