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到微信封號的消息,人們可能因為在群里的幾句討論,朋友圈里間接的幾句評論,就得到一個“永久封號”的懲罰。詫異之余,我想談談自己主動告別微信的經歷。開篇,先說說我為什么不想要使用微信。
微信的封閉形態常常使我感到壓抑。而于此同時,我又對這種封閉形態下未知的傳播速度與傳播效果感到恐懼。比如,當我在自以為安全可靠的群里分享了一張照片或者一段視頻,我必須做好這張照片并不僅僅只停留在這個群的心理準備。它可能會被群成員轉發到其他群,再被那些我們并不認識的朋友的朋友,分享給更多的陌生人。這個過程不像微博或者推特,能夠看到具體是誰轉了。正是這個不可見的傳播渠道,使我感到恐懼。
這個現象一方面解釋了微信的傳播能量,另一方面也讓我明白,微信并不是真正封閉可靠的交流平臺。即使是我們最親近的親朋,也可能會把我們分享的東西轉發給他人。我們可能并不希望這些信息被他人獲得,卻也不可能在每一次對話時提醒對方不要傳播。微信的用戶依賴度那么高,當人們整天沉浸其中時,實在很難不去轉發分享信息。
此外,我也不喜歡以群為單位的各種組織。當工作群,同學群,家長群,同好群一一出現在微信里,老板在群里發布任務,老師在群里布置作業,這實際上模糊了家庭,工作與私人生活中的種種界限。并且使微信成為個人生活中維系社交必不可缺的應用。這也是那些突然被封號的人們最困擾的地方:他們不再能夠接收到孩子的老師發來的通知,也不再能夠通過微信回復老板的問題。而老板,同事,老師們,都不太可能為了不再能夠使用微信的你重新尋找其他溝通渠道,比如直接發郵件,短信,或者打電話。好在我并不生活在國內,平時用微信主要是用來和父母溝通,因此告別起來,工作等其他社交圈的牽絆會少一些。
我也不喜歡微信對待用戶數據的方式。我并不懂IT,但在使用微信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數據不平等。比如個人的對話框刪除以后,便難以找回記錄。
再說一說微信公眾號。因為封閉在微信的圈子中傳播,文章為了獲得點擊率必須卯足了勁。在這種吸引力導向下,微信公眾號的標題常常聳動而無美感。遺憾的是,這樣的“標題黨”卻是一再被鼓勵的。我夸張地認為這種導向破壞了文字,也影響了大眾的文字審美能力。
最后再談一點,微信錢包。微信錢包里的錢,也像是圈子里的錢,提現到銀行卡需要手續費,信用卡還款需要手續費,各種需要手續費。而被多年前那股紅包雨的熱情點燃的用戶們,此后再也無法停止使用微信錢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