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似乎我已走進了開始回憶的年齡,不經意地會憶起兒時的一些趣事,那些趣事中的一些小確幸也會不時地在回憶的間隙中泛起一絲甜意,甘之若飴。那絲絲甜意雖然沒有杜康的那份醇香或濃烈,也沒有品茶所帶來的淡雅或者幽香,但那種令人舌根生津的回憶總會使我不時地處于一份淡淡的回味之中……
那些兒時的記憶是童年留給我不時回憶的小確幸
曾記得兒時有很多無法忘記的小確幸,有天黑后坐在家門口等待父母趕場歸來的期待,期待他們回家后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也期待他們從街上給我們兄妹仨買回來的一節甘庶,一個碗兒糕,或者一把麻花,或是一個麻餅的那種滿足感。
也有當夏天來臨時,我沒有因為燥熱的天氣呆在家里,卻在捕捉樹上的知了,或者尋覓著在吸取青崗樹樹汁的金龜子,或者同小伙伴一起在不遠的水溝里搬開石頭尋找螃蟹,正當為我的收獲而沾沾自喜的時候,耳邊傳來父母站在院壩里大聲喊著名字叫我回家吃午飯的聲音,我撒腿狂奔……
記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小確幸是媽媽味道的肉絲面,和背誦《沁園春·雪》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記得那天是農歷正月十四,按老家的風俗,我們在那天過小年,當時我沒有還上小學,父親不知道去做什么事出去了,沒有在家吃午飯。我一個人在離家不遠的小山坡上玩耍,聽到母親喊我回家吃飯的時候,我才匆匆忙忙地跑回家, 一跨進家門時,家里彌漫著的香味使我至今還記憶猶新。
那頓午餐母親煮的是肉絲面,肉絲是從自家制作的臘肉上割下的一塊瘦肉切成,用的面條是農民自辦加工廠用半手工方式制作的面條晾干而成的干面。其做法也很簡單,先用豬油把肉絲炒得七、八分熟,再加水燒漲,然后再把面條放進去煮,煮熟后再盛在碗里。豬油浮在面湯上星星點點,再撒上幾粒蔥花,清香撲鼻,看上去更是令人饞涎欲滴。還記得那肉絲的彈牙勁和香糥可口的感覺,每當一想起回老家的時候,那種媽媽的味道總是給我帶來回味無窮的小確幸。
那時候,面條都是稀缺資源,只有家里來了客人,或者像這種特殊的日子才會煮上一碗面條做為一樣菜品,更別說里面還有肉絲了。豬是自家喂養的,通常我們在大年前的十多天左右才殺豬,然后把豬肉再分成若干4-5斤一塊的肉胚,在肉胚上面抹上一層鹽后再放大木桶里腌制幾天,最后掛在火堂的上方,每當煮飯時,就可以用燃燒柴火的煙對肉胚進行熏制,這樣熏制大概十多天后就變成了自家所做的臘肉,用臘瘦肉做成的肉絲香糯可口,那面湯更是咸鮮有佳。
還有就是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那年冬天很冷,一場大雪過后氣溫驟降,離家不遠的懸涯邊還吊著碗口粗的冰柱。我家對面連綿的大山被厚厚的白雪籠罩著,只能隱隱約約地看見起伏的山峰,山外邊疊著山,白茫茫的一片,其中最中間的那個山峰格外惹眼。驀地,我想起以前我二爸曾給我講過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試與天公試比高”的詩句, 于是我踩著嘎吱嘎吱的積雪,去離我家兩百余米遠的二爸家,問清了那幾句詩的出處并請他給我抄下了那首《沁園春·雪》。
就是在那天,我拿著抄著這首詩的紅格信箋紙,想像著“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想像著秦皇漢武的“略輸文采”與成吉思汗的“只識彎弓射大雕”,也想像著以后等我長大后,我要去看看最遠的山那邊是否還是山?也是在那天,我望著對面已被雪封的群山,誦讀著“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直至背誦……
記得后來在上初中三年級的上學期時,語文課本的第一課就是那篇《沁園春·雪》,當再讀起那首詩時,突然間覺得特別親切,眼前浮現出的是老家對面被大雪覆蓋的群山畫面,現在想起背誦這首詩時的情景也帶給我了一種小確幸,這種小確幸總是不時地刺激著我去體會文字間的那份婉約或者豪放。
那時候喂豬不用飼料,那時的日色很長,那時的車、馬、郵件很慢
后來在外上學時有收到家里的信件的小確幸,在上班后有為遠在山里的家中安裝了無繩電話,因此能夠隨時問候父母的小確幸,現在有在體檢時因為自已堅持煅練而導致脂肪肝消失的小確幸。時光在匆匆地流走,歲月無痕,現在,日色很短,車、馬,郵件已不再慢。
想起兒時的美好時,似乎是“那時候,我們沒有錢,但卻很快樂”,似乎“沒錢”是快樂之本,如果真是這樣,那想快樂就太容易了,因為現實中會有太多的無賴。回頭認真想想,兒時的我們,快樂并非源于“沒錢”,而是因為“沒有責任”,天真無邪的孩童無憂無慮,所以快樂。
而如今的我們,總是會被無名的瑣事纏身,或者被莫名的不如意所牽絆。盡管如此,身邊不時的小確幸還是會隨時陪伴著我們,不時地填充在我們的生活的縫隙之中,我們的生活也因此忙碌而充實著。如果我們多去發現身邊的那些小確幸,在那些小確幸中品味著生活的味道,也許會給我們帶來人生的另一翻景致,我們的生活也會不時地充滿著不經意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