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拍拍貸有一個投資人只投不保本的散標。
通過自動投標工具認真篩選,扣除壞賬,他最終的年化收益率能到14%。
但他并不滿足,找到了深圳一個資深量化投研團隊開發了一個量化工具,然后綜合年化跑到了18%。
但是他現在放棄了拍拍貸。一個原因是拍拍貸規則變了:
先是做了曹操貸,原本的拍拍貸是一個自由市場,現在自由市場的管理員自己放貸了……
也就是一直以來所說的“裁判不能自己做運動員”。
然后是推出了大量的賠標(年化12%),高息散標的數量和質量都一定程度上下降了。再好的策略,市場的標的供給跟不上了。
另一個原因是在拍拍貸改變規則之后,再精密的量化工具都很難做到年化18%了。而他投資收益的底線是18%。
這個投資人是一個上市公司的老總。
而這個量化團隊一個位核心成員,這幾天在深圳有幸認識。聊了一些有趣的問題,比如如何讓投資人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真實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比如如何有一套心理選擇題去判斷借款人的真實還款意愿。
過去,我們對于P2P的認知一直是次級債、垃圾債。
不過這次在深圳,也遇到一個小型的P2P公司在跟網商銀行搶客戶,因為它的放款利率比網商還低那么一點,平均在9-10%之間。
更令人神奇的,這家P2P公司的平均年化收益只有5%,這么低的收益居然也做到了3億的存量資金。
在網叔的眼里,這樣的收益和這樣的風險肯定不成正比的,畢竟國家信用兜底的一些小型銀行的長期儲蓄也有5%的年化。但這樣的玩法,也非常值得讓人思考。
1.0
流動性危機的本質是“信心危機”。
金融的信心危機帶來的是“擠兌”。
事實上,P2P因為其點對點的屬性,在“擠兌”面前還相對可以抗的更久一點。
但“理財計劃”無人承接這么一波,也讓很多平臺的線上運營非常難受。
“某某平臺到期退不出來,要雷了……”
整個互聯網輿論環境,充斥著這樣的恐慌、又有點不負責任的聲音。
而沒有新的資金流入,業務端的停擺帶來的沒有收入壓力、貸后管理壓力也考驗著每一個P2P機構業務端的生存能力。
但不管怎么樣,業務真實可靠,一個P2P即便運營抗不住,通過三方貸后管理催收,依然不會讓投資人損失太多。
行業的流動性危機,某種意義也是對于一些明顯有問題平臺的市場“出清”。
如果假標自融挪做他用,一旦借款到期大額資金收不回來,這個時候很可能就直接裸泳了。
投之家暴雷的那天。有從業者跟網叔說:“P2P完了?!?/p>
某P2P平臺,上午還有幾百萬凈流入,下午就接近0入賬了。
但網叔覺得:這種說法過了。
但一輪市場的大洗牌再說難免。平臺、從業者、投資者……
當然,真正洗牌的是我們對于P2P的認知和風險控制手段。
投之家體量不大。
但它的暴雷,代表著P2P行業最權威的評級機構和三方機構網貸之家過去所有的對于P2P平臺的風控手段“破產”。
再加上這一波爆了很多中型和原來口碑不錯的平臺,進一步讓其他的三方、評級、自媒體的公信力大大折損。
信心危機的背后,是投資人不知道還能信誰?
平臺的話不能信,各種形式的三方的話更不敢相信。
一般投資人又沒有太多風險分辨能力。
這個時候,如果再遇到一批抓眼球大于一切的媒體人“唯恐天下不亂的報道”。
前幾天新X財經的報道就非常惡劣,還死不刪稿……
如此環境,恐懼和擠兌才會那么嚴重……
除了不再暴雷,這次為危機真正過去的核心這么幾點:
1、時間。
2、投資端對于P2P風控體系的重建。
3、投資人的成熟。
不想多談時間,但如果P2P本身有價值,可以繼續存在下去。
那么時間真的是最好解藥。
第二點是我想重點談的。
即投資端對于P2P風控體系的重建。
這一點包括2部分,一是三方和媒體對于P2P平臺的風險評分把控和監管。二是單個投資人對于P2P風險的識別能力的平均值的提升。
而未來的重建基礎,是更加權威的金融三方機構的產生。?
P2P投資端的發展是伴隨著投資端風險識別能力的提升。
2012年大家看資產透明度。
2013年大家看小貸、擔保,如果有個融資擔保做P2P就是高大上。
2014年大家看風投、國資,喜歡車貸資產。
2015年大家繼續看風投、國資,主板上市公司成了新的風向標。
2016年三方評級的公信力崛起,投資人開始有量化背景等“權重”意識。
2017年新媒體開始作為風險識別的補充進一步參與風控端。
2018年大雷潮,告訴大家這樣的進步依然不夠……
甚至很多投資人覺得,自己的投資失敗是被這些風控方法和風控參與主體坑了……
投資人的成熟:
成熟的投資人至少有2個特點,一個是敬畏風險,一個是明白再低的風險都是有概率和不可控之處的,需要給自己留后路。
這些天,深圳平臺零錢罐暴雷,有人在電梯里割腕自殺,有人則選擇跳樓。
投P2P如果需要承受以生命為代價的無限風險,那么你不干嘛不去印假幣,反正出事都是死,但回報率完全不一樣。
另外,奉勸那些套信用卡、銀行借錢投P2P的朋友。5-6個點的利差,2倍以上的風險……
不知說過多少次的一個血淋淋的事實,2011年左右網叔認識的不下幾個圈內投友,現在還有聯系、能看到的所剩無幾。大部分都在一次次的雷潮中隱姓埋名,也有直接上船參與P2P平臺經營的,結果也多是車毀人亡。
四個字:敬畏風險。
當然,投資的成熟從來是個體的成熟,獨立思考能力的產生。
能把投資做好的人,一般來講人生也不會過的太差。
2.0
不管投資者和各種三方有多努力,P2P行業的道德風險:
截止到今日,依然是一個無法摘掉的毒瘤。
最諷刺的事就是最大、最權威的三方旗下的P2P平臺,最終的結局居然是被人做局詐騙20個億而聲譽掃地。
2016年以來,隨著監管的大規模介入,網叔本以為P2P行業的道德風險不再成為這個領域投資的主流風險了。
顯然幼稚了。
e租寶之后出現了更加令人驚悚的溫州幫。e租寶是明騙,稍微成熟一點的投資人一般都能發現。溫州幫是暗度陳倉的玩法,利用網貸X家這個最大三方,籠絡被認為P2P最后的一塊信用基石——主板上市公司,再控制若干個幾十億存量的中等P2P平臺,一切都那么令人細思極恐。
那么,P2P道德風險揮之不去的根源在哪里?
不斷突破邊界的欲望與不設防的機制。
P2P領域的道德風險說到底兩個,龐氏騙局+自融。
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沒啥好說的,也相對好發現。
回頭看,自融才是最根深蒂固、最恐怖的毒瘤。
自融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歸根到底能暢通無阻,還是不斷突破邊界的欲望和無法對邊界進行有效防守的機制。
自融主要有那么幾種情況:
(1)屌絲創業P2P,沒錢做運營和廣告投放,自融點錢。
(2)P2P運營到一半,壞賬兜不住,自融點錢兌付。
(3)在傳統的企業陷入困境,開個或者收個、甚至收幾個P2P當提款機用于經營或者其他倒騰。
(4)一開始P2P做的規規矩矩但沒賺錢,未來迷茫,看到其他投資機會,內心一個哆嗦就自融點錢做其他事情去了。
(1)理論上不應該進來;(2)應該馬上良性清盤;(3)又是不應該進來:(4)則不能給他任何機會。
離錢太近,人性和欲望經不起任何考驗。
道德風險,唯一能對其進行有效遏制的不是P2P三方機構和新媒體,而是健全的監管制度。
曾經網叔“隱姓埋名”經常懟一些龐氏和自融理財平臺。
一次遇到個很詭異的事情。
瘋狂懟完之后沒幾天,我住的地方的門縫里被塞了一個小紙條:
“要么現在閉嘴,要么從此以后都閉嘴”。
這件事之后,網叔就想明白了2個事件:
(1)互聯網上無隱私,想安全就盡量低調、不要泄露任何有效信息。
(2)跟惡勢力搏斗這種事情,還是需要國家機器。普通老百姓,被買兇干掉太容易了。一般龐氏和自融平臺老板手上哪個不握有幾億以上的資金。
而黑市上,一條人命估計也就百來萬。
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
所以不要期待別人去做英雄。因為這根本就是期待別人拿命來博取一部分人的談資。
同時所有的三方和新媒體業務非常容易被收買,甚至有些還主動去求“收買”。
最近行業動蕩。有些平臺會主動安排中間人跟你聯系:未來一年內如果對我絕口不提,就可以拿5萬的封口費,什么都不需要干。
還有些平臺如果你涉及負面,則是直接砸真金白銀來搞定。
另外,這個行業某些新媒體把敲詐有問題平臺這種“劫富濟貧”的營生做的如火純青,動不動開價50萬刪一個稿子,幾乎也是行業眾所周知的事情。
沒有國家監管強勢介入的情況下,對于問題平臺,再有節操的三方做久了,能做到也就是躲的遠遠的。所謂獨善其身。
3.0
投之家暴雷已經半個多月了。
7月初以來,國家開始強勢介入P2P行業,利用各種手段穩住局面。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警方已經對P2P的平臺的核心高管做了備案,護照什么都做不了備案。
基本上跑路已經很難了。
既然跑不了,有問題就硬抗吧。
目前,監管部門要求有問題端倪的平臺必須上報。
從業者圈據說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平臺上表:抗不住了,請領導允許我提現困難。
監管部門回:不允許“提現困難”,辦法總比問題多……
那么回頭講,這次危機到底嚴重不嚴重?
答:說嚴重蠻嚴重。但并非致命。
對P2P發展產生致命影響的是借款端的惡化。而借款的惡化本質是中國經濟的惡化。
畢竟,P2P核心用戶是個人、小微企業。消費貸和經營貸。
換句話講,P2P不行了的前提是大家都不敢借錢消費了,個體戶和小企業沒有活路了。
眾所周知,現在中國經濟不太好,但還遠沒有上面說的那樣。
換句話講,這次危機的本質還是因為若干個問題平臺的引爆,引發的投資端的信心危機?,F在是大家短期不敢投P2P了,以及不敢投進一步引發一些問題多的平臺產生各種風險。
這種情況,對于市場的影響更多的是洗牌。
一部分問題平臺被洗掉,為其激進冒進付出代價。
一部分投資人因為市場的波動犧牲,或者再也不敢進來。
另外,現金儲備不夠的平臺也面臨一定程度的重創。
但市場的根基,借貸市場根本沒有受任何影響。有人退出就會有小的、新的借款公司去填補。
事實上,到2018年,整個市場越來越有利于P2P的發展。
去年,熟人借貸產品——借貸寶風靡一時,其本質就是一款沒有官方審核借款資質的純P2P。操作下來,線上借款需要非常旺盛,但同時也出現一些問題:
(1)老賴橫行;
(2)一些放貸人套路借款人,出現了10個G的裸條事件。
(3)暴力催收問題。
另一方面,互聯網三方征信數據采集技術的發展和芝麻信用等的出現,去年出現了一波瘋狂的現金貸熱潮。
現金貸的基本理念還是高收益覆蓋高風險。但某種意義講,也反應出線上純信用小額放貸市場的可行性。
監管對于P2P的定位一直是信息中介,并且要求去剛兌。如果這個行業有未來的話,目前階段的剛兌、暗剛兌可能只是一個過渡期。
去剛兌之后的市場會怎么樣,投資收益率又會怎么樣?
什么樣的平臺,什么樣的投資人,又是未來市場最大的贏家?
這個問題留給對于這個行業還有點信心的朋友。
最后,作為投資人聊兩句。
投資款鎖在車上非常難受,如果下不來,大家還是先安淡一點吧。
盡量不要去制造自己所投資平臺的恐慌。
比如計劃類到期后,平臺信心不夠的話,是退不出來……
信心這件事,力所能及的就是少說2句壞話,勸其他投友也少說兩句壞話。
沉默是金。
在維穩的路,網叔已經成了全民公敵,把投資人、新媒體同行,若干個平臺老板全得罪了。
但為了活著,自己的投資安然無恙:
繼續搬磚維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