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幫你拿快遞吧!”
“我扶您過馬路吧!”
“我幫您引路吧!”
“我幫你照顧一下吧!”
“我要去幫助偏遠山區的孩子!”
“衣服都捐了吧,偏遠山區的人會需要的!”
……
助人為樂,幫助別人就會很快樂。對,是很快樂,可是,快樂的大概只有你自己吧……
被幫助的人他真的快樂嗎?他揚起的嘴角會不會只是他的保護色呢?
1.
想起那次和同事吃完午飯回來,幫助了一位盲人。
那天的天氣很好,陽光很亮,并不寬闊的馬路被綠意盎然的老樹包圍著,狹窄的天空被翠綠蜿蜒的枝葉遮蓋。燦爛的陽光透過葉中的縫隙落下來,在地面投下了斑斑駁駁樹影。人很少,來往的車輛也不多,就算走在馬路中央也不用擔心遇到危險。不時會有幾輛汽車安靜地停在馬路邊上,排成一隊,好像在等著檢閱。
那天我很高興,高興于晴朗的天氣,高興于好吃的午餐。我們很high得聊著天,聊天氣,聊生活,聊未來……
突然,我看到馬路對面走著一位盲人。他帶著黑色的墨鏡,拄著木質拐杖,頭發的顏色比較像現在流行的奶奶灰,穿著是普通的40多歲大叔的穿衣風格。他拄著拐杖,小心地點著前方的地面,避過路邊停著的車輛,沿著馬路邊的人行路慢慢地走著。
他沒有在人行路上走,而是在人行路邊的馬路上走。大概是因為人行路上種了太多的樹,太坑了!
其實,本來沒有想去助人為樂,在我看來,街道上并沒有什么危險,路障都是固定的,來往車輛又不多……那位叔叔完全能夠自己應付。
然而后來,看到他的拐杖戳到了一輛汽車的輪胎,他停頓了一下,往旁邊挪了挪繼續慢慢地前行。我便忍不住了,遂邀請同事去對面幫助他。同事很高興,覺得這件事情好極了!我們便一起穿過馬路,到叔叔身邊,跟他表示,順路一起走吧!
叔叔沒有拒絕我們的好意,還對我們表達了謝意。
我們一起愉快地前行,愉快地聊天。叔叔前進的速度因為我們的幫助而加快了不少,我們成了叔叔的拐杖。我以為,大概可以一直這樣快樂地走到分開的地方。結果,我們兩個活拐杖,竟然比不上叔叔自己的死拐杖,叔叔差點兒撞到路邊停著的車輛上。
我們沒有發現叔叔面前停著的車輛,而是叔叔的拐杖發現的。
當時的心情,愧疚、自責、感激、慶幸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就好像你以為你要喝到的是甜蜜的果汁,結果被惡作劇換成了兌了辣椒面、醋、醬油、苦瓜汁的果汁。而且,這個惡作劇還是你自己作的。
后面的路程,我們更加小心,認真地關注著叔叔面前的路況,終于平安地把叔叔送到了分開的地方。
這已經是三年前的事情了,我已換了工作,工作地點也隨之改變。可是這件事情卻一直印在心里,久久不褪色。
你以為你是在幫助對方,可是你的疏忽,卻可能給對方造成傷害。
就像他想吃蘋果,你好心給了他一個蘋果。但沒想到,蘋果生蟲了。他一口咬下去,正好吃掉半只蟲子,還能看到剩下的半截蟲子在扭啊扭……你說,他是該感謝你送了他需要的蘋果?還是該厭煩你送的蘋果是有蟲的?
他可能不只嘴里惡心,心里也會覺得惡心。雖然你是好心。
2.
高中,跟同學去學校食堂吃飯。
我們的高中食堂就像很多學校食堂一樣,過了時間就沒東西吃了。更悲催的是,學校管理嚴格,不能出校門,只能在學校商店買點兒零食充饑。所以每天中午一下課,基本上所有人都是飛奔向食堂的。
那天,我跟同學以還算優雅的步伐來到了食堂門口。
正值夏季,所以都掛上了塑料門簾,為了防止蒼蠅之類的蚊蟲飛進食堂。我們走的是偏門,比較小,一次只能通過一個人。我在前,她在后。掀開門簾,我先走進去了,但并沒有放下門簾,而是等她進來。反正只是舉手之勞咯!
我看同學進來了,便隨手一撒,塑料門簾“啪”地一下掉了下來,正好打到同學肩膀上。同學“哎呦”一聲,捂著肩膀就蹲下了身子。我趕忙跑過去,一邊道歉,一邊把門簾從她身上挪開,一邊問她要不要去醫務室。
一分鐘后,同學緩緩地站起來,長出一口氣,對我嘆道:“還好砸到的是我,不然砸到別人,你怎么辦?”
我有點兒尷尬:“我也是好意,幫你掀門簾,誰知道……”
同學無語地看著我:“我知道你是好意,但你這種好意差點拍死我……在我沒有徹底進來之前,就把門簾放下,你是故意的吧?”
我更尷尬了:“對不起,沒想到……”
同學瞪我一眼,沒再說什么:“走吧,去打飯!晚了就沒啥好吃的了!”
現在還能回憶起當時的尷尬與羞愧。本來想幫她省事的,但是,我的缺乏常識,沒有給她帶來幫助,反而讓她受傷了。
在生活里因為缺乏常識而好心辦壞事的事情,真得非常多。你好心給了流浪貓一碗牛奶,卻不知道大部分貓都有乳糖不耐癥,喝完會嘔吐、拉稀。你好心扶起了摔到在地昏迷不醒的老人,卻不知道隨意扶起可能會給老人造成二次傷害。還有我們小時候在課本里學過的,美國的農民為了保護鹿打死了所有的狼,結果森林遭到了破壞,鹿群沒有食物甚至餓死。
這樣的“好心”,承受不起!
3.
小區樓下有個舊衣回收箱。我往里面投過兩次舊衣服,也看別人投過。
當我第一次看見它的時候,我就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我們不需要的舊衣物可以幫到那些需要卻買不起的人,環保又有功德!直到,我看到了《一席》里馬云的演講。
這位演講的馬云,不是大家所熟知的那個“馬云爸爸”,而是“飛螞蟻”舊衣回收公司的創始人。
他說,舊衣回收箱并沒有明確說明舊衣物的真正去向,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衣服是不是幫助了別人。
他說,捐贈到貧困山區的舊衣服很多沒有經過清洗消毒,而且不是山區真正需要的。
他說,有些貧困山區收到了太多的舊衣服,有些急需的山區卻一件也沒有。
這幾句話,如一盆冷水突然從天上澆下,澆滅了我挑出舊衣服丟到舊衣回收箱里的熱情。
我確實不知道投入的舊衣物真正的去向,我只是以為衣服會被送給有需要的人。也許,投進箱子的衣服會爛在里面,不會有人來收。也許,舊衣物并沒有洗凈消毒就隨便送給了山區。也許,舊衣服根本沒有送給山區,只是被當做垃圾扔掉了……
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你以為投入舊衣回收箱就真的被回收,能夠幫助別人?
你以為捐到貧困山區就幫助對方了?
你以為你捐的衣服就都是貧困山區需要的了?
我感謝那篇《一席》的演講,讓我看到了自己的無知,自己的自以為是。也讓我了解了舊衣回收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
4.
我們幫助別人前總是想的太少。只覺得,幫助了對方就行了,管他是不是需要?管他幫助的結果會不會好呢?
記得有一年的春晚小品,是董卿和馮鞏演的。小品名字已然忘記,但其中一段對情節還是記憶猶新。
馮鞏跟董卿說他做過好事,曾經送一位老太太過馬路。董卿剛夸完他有愛心,馮鞏就坦白道那位老太太本來不想過馬路的,結果被他硬扶過去了。
當時只是哈哈哈大笑,人家不樂意過馬路,還要扶,為了做好事真是太拼了!可是細想想,這樣拼只是給了幫助者滿足感!看,我是一個多好的人!但對于被幫助者,卻是一個天大的麻煩!
? ? ? ?1.多走了兩段路,可能會導致老人身體不適。
? ? ? ?2.要再穿過一次馬路,增加了遇到危險的概率。
? ? ? ?3.心情煩躁,可能會導致老人忘事或身體不適。
你覺得你在幫助別人,就真的是在幫助他了?
你知道他是不是需要這種幫助?他需要的幫助是不是你要提供的?你提供的雖然是他需要的,但是不是安全無誤的?
雖然你的“助人為樂”,快樂了你自己,但是,被你幫助過的人呢?你考慮過他們的感受嗎?
幫助人之前,給自己留3秒,想一想,問一問,對方是否需要幫助,需要的幫助到底是什么樣的?你幫助對方的時候會不會造成傷害?當這些問題有了正確的解答,放手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