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刻孤單
不妨抬頭看看月亮
來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OMG,買它!”
無論你愛不愛買東西,大概都聽過這句帶有魔力的口頭禪——尤其是,雙十一快到了。
前幾天,爆紅主播李佳琦的一場直播里,還還不到5分鐘,3000多萬觀眾就已經蜂擁而至,把他推薦的幾款產品全部掃空。
“太可怕了!再看我就瘋了!”
剛關掉李佳琦直播的朋友馬上跑來跟我吐槽。
明明抱著批判態度點進直播間,沒想到聽到李佳琦喊“所有女生,一定要給我搶”的時候,她就忍不住了。
買了口紅,十幾盒面膜,還有很多精致但用不上的小物件......
瘋狂購物之后,第二天醒來看著刷爆的信用卡,只想剁手。
買很多以為自己能用上的東西,卻要花上一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去為此買單,值得嗎?
0 1
欠債60萬,被趕出家門
前段時間,在微博看到一條魔幻迷惑的新聞。
女護士李玫,90 后,月工資 8000,欠網貸近 60 萬。
即使在媽媽拿出錢,幫她連本帶利填坑后,還不改,還繼續偷偷貸款消費。
媽媽實在沒辦法,拿出領養證,對女兒透露藏了 28 年的秘密:你不是我親女兒,你走吧,把她趕出家門。
不是房貸、又不做生意、不賭博,這幾十萬是怎么欠出來的呢?
是因為:追求高配生活質量。
出門坐網約車,飲料要星巴克;
朋友有的包包首飾,自己也不能輸,只要看到喜歡的東西,不管價格,都要買下來;
去外面吃飯、去酒吧喝酒,逞能請客一次幾千塊;周末兩天都要買飛機票,來場說走就走的旅游。
但這些高配精致生活背后,代價是是巨額債務、連環催債、斷絕母女關系。
像李玫這樣的年輕人,不少。
南京一名大學生,1 年貸款 36 次,累計欠款 9 萬,最終從 28 樓跳下身亡。
小李,23 歲,網貸負債 19 萬,養貓、買相機、給男朋友買限量球鞋和充值游戲。
一份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顯示,幾乎每 4 個 90 后中,就有一人正在使用網貸分期。
其實也很容易理解。
剛步入社會,第一次擁有了對金錢的自由支配權,我們都特別享受那種,想買什么就買什么的自由感。
再加上,抖音上每個女孩都光鮮亮麗,小紅書上的女孩全都在泳池海景酒店房吃法式大餐,很多人也在勸你,現在喜歡的不買,等四五十歲再買嗎?
可是沒錢怎么辦呢?分期,借錢,網貸。
不瞞你說,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
吃飯點的都是七八十的外賣、下班晚一點就要打車回家,總想著下個月工資發了就能還上錢,結果分期疊分期,不知不覺欠了好幾萬。
結果你們也猜到了,很長一段時間里,我不敢辭職,害怕還不上錢;
不敢告訴家里,怕家人擔心;
不敢吃超過 10 塊錢的午飯,連朋友約都不敢出門......
提前享受本不屬于現在的美好,從此生活就沒安全感。
0 2
身份的焦慮,正在悄悄入侵你的朋友圈
“接到網貸逼債電話的晚上,我真的想去跳黃河。”
24 歲的小何,入讀 985 大學,成績優異。
農村出身的他,吃肯德基曾經是最奢侈的享受。
來到大城市后,他迷失在燈紅酒綠的高消費生活里,買最新的手機、買車,四處旅游,回頭才發現,欠債二十萬。
面對著殘酷的現實,他選擇告訴家人,自己去吐魯番當小學老師,月薪3000,存錢還債。
他還想讀書,考研,改變命運,可是,“因為網貸,30 歲前,我的人生不屬于我自己。”
消費的人們,從來不講道理。
實則上,這是一種心理饑餓感——因為窮過,所以渴望。
很多人說,跟風消費是虛榮。
但很少人關注到虛榮背后,是過低的自我價值感,是對得到他人贊美,嫉妒,關注的渴望。
阿蘭·德波頓將此稱之為“渴望世界之愛”,也是身份的焦慮。
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人對我們的評價。
如果我們能得到關注、贊揚,就會對自己充滿自信,如果我們說出自己的故事卻被別人不屑一顧,自我懷疑就隨之而來。
你周圍的同齡人,口紅一買 12 支,人手一個 Lv 包, 5000+ 的手機耳機電腦,一年換幾次。
而你不化妝,不搭配,不消費,沒 AJ ,漸漸會發現自己似乎“低人一等”,有種自卑。
于是,因為內心認同 ”別人關注我時我才有價值“ ,就去買很多并不需要的昂貴物品,期望別人”羨慕自己“。
為了得到其他人的“平等目光”,我們開始學著用別人的評價標準,來衡量自己的生活。
更何況,買買買本身,對大腦而言就是一種獎賞。
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里,麗貝卡就是一個超級購物狂。
一聽到商店打折、就會第一時間沖進去,不問價格都刷卡包起來。
不顧形象跟熱狗攤老板爭論,要用支票換他 20 美元去店里付錢。
她堅持的人生理念就是:買東西可以 7 天退貨,男人能退么?
長期高質量享受的后果就是,鋪天蓋地的賬單寄到家,催債電話打上公司。
麗貝卡怕了。
所以她決定買點東西冷靜一下。
短暫的滿足過后,又開始恨自己沒自控力。
越空虛,越消費,越焦慮。
像極了每天在家、在公司受氣,最后都去“剁手”買買買的我們。
《消費心理學期刊》上有個研究,他們把人分成兩組,一組在悲傷時去購物,另一組只看不能買。
結果第一組有 79% 的人體驗到了悲傷情緒下降,第二組只有 2% 。
“越買越開心”有了科學依據。
沒錯,我們不能否認買下自己心頭好會有一種徹底的掌控感,這種快感能沖淡我們的焦慮和悲傷。
但是在現實層面,消費超過預算,生活很快就會滾雪球式崩盤。
這時候,各種無抵押放貸和網絡借貸,就會趁虛而入。
“您需要錢嗎?我借給你啊,你花了錢就會開心的?!?/p>
金錢在手,天下我有。
錯覺越來越大,我們買的東西越來越貴,但焦慮有增無減。
為了減輕焦慮,我們又進入新一輪的掃貨當中。
簡直是毒品!
這些東西,只是個東西,并不是我們的精神世界本身啊。
0 3
高消費時代,最難是過好“低配生活”
網絡時代,把不同經濟水平的人,強行放在了一個平臺上,用一個尺度來衡量。
網上的炫富看多了,人就容易化身檸檬精,錯覺自己也應該,并有能力擁有。
或者,你的同事、同學,都在談論相關話題,讓你覺得不追求消費的自己,“不夠正常”。
但是生活的樣子除了炫富,還應該有其他的模樣。
那就是,我們自己的生活。
脫離高消費的概念,普通人的日子反而被定義成了“低配生活”。
并不是要節儉到,一頓飯分開兩天吃,也不是衣冠不整,買洗面奶都不舍得。
而是,踏踏實實地過日子,不需要的東西咱就不買。
說學術一點,我們要正確判斷自身的消費欲望,不依靠外在消費,來確定自己的價值。
德國心理學教授邁爾思說,年輕人至少要擁有三種金錢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欲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局限的能力。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學會處理自己的物質欲望。
當所有人都在給生活做加法時,也許我們可以做減法。
藝術家洪浩,拍過一系列作品:《我的東西》。
圖源:一條
12 年來,他每天記錄自己買的日用品。
衣服,飲料瓶,碗碟......密密麻麻,數量驚人。
他反思,以前物質匱乏,快樂卻不少見。
現在,快樂好像只能從物質、消費上找到。
為什么,我們一定要擁有那么多東西?離開這些,我們還能生存嗎?
圖源:一條
當然是可以的。
如果我們給家里的物品做一個記錄,上一次使用是什么時候?多久會用一次?
相信你會立刻明白,你的生活必需品實際很少。
知乎上一位女生就有類似的經歷。
她因為沉迷購物,工作好幾年,一分積蓄都沒有,月薪 2000 ,每月卻要還 5000 。
有一天,她突然意識到這樣不行。
她開始扔東西。
跑步機賣了,不用的樂器賣了。扔了幾十種鍋碗瓢盆,扔了兩張床,一個衣柜,多余家具......
為了不讓自己買著買著又回到原點,她經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東西是必需品嗎?我確定要買嗎?
每次處理掉膨脹的購物欲望,就有多一份踏實的幸福感。
圖源:一條
她不再對各種商品產生強烈的消費沖動,把更多的精力,放回自己的內心。
最直觀的改變是,因為斷舍離省下的錢,都夠在老家付首付。
原來,并不是只有高消費,才能體現自我價值。
真正的自我價值,只能來自于內在。
再怎么追求外界的關注,你也無法從物質上獲得真正的價值。
圖源:一條
我很能理解手上剛有點小錢,就忍不住借貸刷卡湊到九千八去買一件高配消費品的心情。
如果你發現自己因為過度消費入不敷出,先別急,也許這反而是一次很好的試錯機會——
欠債 5000塊 、 1 萬塊、 3 萬塊、 5 萬塊,不敢辭職,不敢逐夢時,它讓我們意識到,金錢不能決定你的價值,但怎樣花錢能改變你的未來。
所以,放心吧,無力感是正常的,很多東西買不起也是正常的。
更何況,買再多的“好東西”又怎樣,還不是會翻車——
前幾天李佳琦直播不粘鍋的時候,現場就粘鍋了。
他一邊介紹這個鍋它不粘,那頭助手就把雞蛋粘鍋上,鏟都鏟不下來......
正視自己目前的狀態,慢慢調低自己的欲望,慢慢還款,肩上的擔子總有放下的一天。
每個人都有消費欲望,它本身并無對錯。
能否在消費主義的熱潮下,正確判斷自己的欲望,調整自己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回頭從來都不晚。
世界和我愛著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