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年有一次我回家,去鄰居嬸嬸家坐,我詢問了一下他兒女的情況,她告訴我說三個兒女都沒讀書出去打工了。我聽了后挺驚訝的,就問她怎么都不讀了呢? 她告訴我說成績都不怎么樣,讀也讀不懂,還不如早點出去打工賺錢。
看到她說到“賺錢”幾個字時得意的笑容,我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了。
我跟她的大兒子聊過幾次天,雖然他的成績不怎么樣,但他挺喜歡上學的。那時候我告訴他,不管高考怎么樣,書你都要繼續讀下去,即便差點的大學也無所謂。
他自己也是怎么想的。而現在,我知道,應該是他媽不給他讀下去了,而他自己,又是那種性格非常懦弱的人。
對我嬸嬸來說,這是一個很劃算的買賣,讓他讀書,既要投錢,又未必有前途;而讓他去打工,她馬上就會有收入!
二、
去年除夕那天,去祠堂祭拜老祖宗們時,跟我一親戚兄長也聊起了他兒子的讀書問題。
他的兒子讀初三,成績也很差,平常也不好好學習那種。他們考慮讓他讀完初三,就打發出去打工。
我聽了同樣很詫異,他兒子可是他家唯一的男丁,他可是連續生了兩個女才得一子,而且從他兒子一出生開始,全家老小都疼他疼得要命,怎么現在成了這樣?
接著我嫂嫂說,既然讀書讀不懂,就像他的兩個姐姐一樣出去打工唄,這樣還有錢賺。一下子我就懂了,還是為了賺錢。
我記得那時候我跟他們一家子懟了很久,我跟他們說,你們家就這么一個兒子,都不給他讀書,那他以后哪里來的前途,跟你們一樣準備在家耕田嗎? 不管中考怎么樣,都讓他去讀。而且出點錢去買好的高中讀,就是擇校生。不是很貴,一萬多些。
他們夫妻聽到一萬多,臉都綠了,連忙搶著說沒錢沒錢。
我知道他們在建房子,就跟他們說,你們建房子十幾萬都有,怎么讀書一萬多就沒有了? 難道你們的兒子都沒有房子重要? 房子過兩年再建都可以,但你兒子的教育,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接著他們又齊口說成績這么差, 讀了也白讀。
我跟他們說了我弟的故事。我弟初三時跟他們兒子差不多,不止成績差,還經常逃課去網吧。那時候我剛出來工作也沒錢,于是我找我哥籌錢,讓他進了好的高中就讀。而現在,他上大學了,人也很不錯。你們敢說,他的書白讀了嗎?
雖然他們一時同意我的觀點,但我并不期望他們做得到。畢竟他心里有這么一桿稱:
兒子去打工他們就多了一筆收入,而讓他讀書他們要投錢,他們的女兒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三、
有一句老話,叫做 “撿西瓜與撿芝麻”。撿芝麻,就是比喻那些目光短淺只在乎既得利益的人。
上面的例子,她們不給子女讀書,讓他們去工廠打工,雖然每個月能從他們身上賺取一兩千塊錢,可他們永遠無法靠這個致富。
我來跟她們算一筆遠一點的賬:
過幾年,等她們的女兒嫁人了,她們將斷了這筆收入。她們的女兒因為教育程度不高,所以嫁的人基本也是這個水平,或許就是工廠里的工友,所以未來女兒、女婿,指望接濟什么的希望并不大。
同樣幾年后,她們的兒子可能也準備結婚成家了(一般早出社會的,結婚比較早),兒子因為收入不怎么樣,結婚的時候可能還得她們出一大筆錢,同樣還要她們提供一個婚房。再往后,兒子因為收入不高,自己的小家庭都過得不容易,更別說顧及父母。一般還要父母幫忙照顧孩子。
她們的子女,未來基本都不怎么指望得上。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就是她們當初不舍得花錢給子女讀書。
而且她們的子女,以后很大概率也會成為她們這種人,并不斷循環下去。
反過來,如果當時她們讓子女去讀書,或讀個技校學一門技術,那么情況可能就大不相同。至少已經有了一個好的方向,種下一顆好的種子,改變命運才有希望。
四、
我們的生活中,這種撿芝麻的人其實比比皆是:
有的人,為了十塊錢的優惠價,跑去了更遠的地方看電影或吃飯,可卻忽略了交通與時間的成本。
有的人,為了搶幾毛錢的紅包,一直盯著微信群看。
有的人,為了一點折扣,去淘寶買個東西,都比價比了十幾家店。
這種情況,我們常常就說是 —— 為了撿芝麻而丟了西瓜的人。
吳軍老師在他的專欄說上:當一個人的心思放在這些撿芝麻的小事上,那么他們基本就失去了撿西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