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學習動機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肯學”、“不會主動去學”,老是要人催促,要人監督,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主去學習。在這里,父母尋求的就是孩子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教育心理學研究和教育實踐都表明,學習動機推動著學習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一定的喚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學習活動。
在這“注意力經濟時代”,如何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投資在教育與學習上面,確實需要教師和家長們在調動孩子的學習動機方面付出許多努力。
我們傳統的認知中一直認為,孩子越肯學,那么必然學習效果越好,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換句話說,是否學習動機越強,學習效果就越好呢?
心理學家耶克斯與多德森經過實驗研究歸納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為我們揭示了謎底。
02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不是線性關系,而是呈倒U形的曲線關系。
也就是說,動機處于適宜強度時,工作效率最佳;動機強度過低時,缺乏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動機強度超過頂峰時,工作效率會隨強度增加而不斷下降,因為過強的動機會使機體處于過度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干擾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常活動。
可見,要想獲得最佳的工作效率,需要將個人的動機保持在一個最佳的水平,過高或過低都不好。
此外研究還表明,這個動機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據任務的不同性質會有所改變。
在完成簡單的任務時,動機強度高,效率可以達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難度適中的任務時,中等的動機強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復雜和困難的任務時,偏低動機強度下的工作效率最佳。
由此可見,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并不是學習動機越高,學習效果就越好,而是要根據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適當地調整學習動機,從而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03 教育要控制動機的喚醒水平
那么,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對于教師或家長來說有哪些指導意義呢?
它告訴我們,在教育實踐中,不管是身為教師或家長的我們,抑或是學習者自己本身,在調動學生或者自己的學習動機時要控制好動機的喚醒水平,要把握好學習動機的調動,切勿“弄巧成拙”。
比如,對于一般難度的任務要使學生保持在中等程度的動機水平之下,以獲得持續、最佳的學習效果。
而在難度較大的學習任務中,則要引導學生保持較低的學習動機水平,才有利于學習任務的完成。
比如說,面對高考這一復雜困難的任務,通常來講,學生心理壓力很大。對于學習成績優異的而言,更是如此。他們身上擔負著教師、家長的厚望,對自己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在這種狀態下,如果他們的心態或者學習動機強度不能夠調整好,就很容易擊垮。出現這種狀況的例子應該說有很多。
由此可見,家長和教師在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時,不能一味地強調“激發孩子的動機”,而是需要考慮孩子當下的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幫助他們合理地設定學習目標與期望,建立適當的學習動機水平。
04 靈活調整動機強度的學生更優秀
那么,什么樣的學生更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呢?
顯然,是那些可以靈活調整自己動機強度的學生。因為在現實環境中,沒有一個人總是在執行固定難度的任務,而總會遇到不同性質的任務。
因此,只有能夠根據任務性質調整自己的動機水平的人才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
據說杭州有一位教齡近20年的老師,有意識地對1990年前后畢業的150名小學生作了一些跟蹤調查,結果在這些如今已上大學或者工作了的學生中間,發現了一個相當耐人尋味的第十名現象。因為在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學生,在后來的一些學習和工作當中則出乎意料地表現出色,并成長為一些棟梁型人才,相反地,那些當年備受一些老師寵愛、成績數一數二的優秀學生,長大后卻淡出了優秀的一些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學和就業等方面都會屢屢受挫。
為什么說第十名的理論會出現,就是因為那些身處中游的人,不會像排名前幾的孩子抗有巨大的精神壓力,想要證明自己;也不會像排名墊底的孩子一樣受到其他家長和老師的冷嘲白眼。
處于中游,既沒有贊揚點也沒有批評點,他們可以很靈活地調整自己的學習動機水平,能夠心平氣和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維,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鉆研自己的愛好,成人后相對來說會更加自信和多才多藝。
當然這樣分析,并不是說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就不一定優秀,而是說教師或家長應該調整對這些優異學生的動機喚醒方式,讓他們學會自我靈活調整學習動機強度,而不是讓保持“一直名列前茅”成為驅動他們學習的動機。
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留言評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