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

《追風箏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是一名美國籍阿富汗作家,這本書是他的處女作,主人公面上也和作者的經歷大相庭徑,同為在阿富汗長大,長大卻后又移民美國。作者寫此書于美國雙子塔被襲擊之前發表于,襲擊發生之后,作者想通過這本書讓世人了解到真正的阿富汗。故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這是西方讀者的一段空白,作者筆下的阿富汗是世人所不知的另一面,而主角阿米爾和哈桑的故事在這份曾經美麗但現在滿目蕭然的土地上發生。

? 主人公阿米爾和哈桑,他們從小一起長大,每天一起嬉戲玩耍,對于阿米爾少爺的要求哈桑從來都是有求必應。好傷心,一名哈扎拉人是被歧視的少數民族,他還有這圖存待她傷心地善良,對主人忠心耿耿,他學會說的第一個詞就是阿米爾,他少爺的名字,而阿米爾學會的是“爸爸”。

? 阿米爾則是一名普什圖人,是掌握社會主權的民族,父親是喀布爾屈指可數的富商巨賈,雖然哈面哈桑每天在一起玩耍,但阿米爾從來不認為哈桑是他的朋友,即使哈桑愿意為他而付出一切。而父親對他面似乎有著無盡的厭惡,父親高大強壯,勇敢又樂于奉獻,擅長體育,而阿米爾,懦弱、膽小、瘦弱、自私。“要不是親眼看著醫生把他從我老婆的肚子里拉出來,我肯定不相信他是我兒子。”父親是這樣對摯友拉辛汗描述阿米爾的。

? 阿米爾對父親的愛是如此渴求,甚至為了得到父親的關愛,毫不猶豫的拋棄了與自己從小一起成長,甚至乳母都是同一個人的哈桑。過后不久,哈桑的父親阿里便和花生一起離開了喀布爾,幾個月后阿富汗便爆發了戰爭,安妮和父親一起用盡手段來到了美國,曾經富甲一方的父親在異國他鄉淪為了難民,在領取救濟時他一邊為了尊嚴而抗拒,但一邊又為了生存而不得不收下的救濟。對于阿米爾而言,與父親在美國的生活是幸福的,雖然貧苦,但父子之間沒有了隔閡,沒有了距離,父親在去世之前為兒子找到了他接下來人生的伴侶。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生活,一段時間,最終父親在一片祥和中病逝,不久,阿米爾接到了拉辛汗的來電。拉辛汗告訴他許多戰時的事,并讓他回到阿富汗,“那兒有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拉辛汗意味深長地說。阿米爾回到阿富汗又見到拉辛汗之后,拉辛汗告訴了他許多秘密,最讓他震驚的是哈桑竟然是他的弟弟,哈桑也是父親的孩子。阿米爾回憶起自己的所作所為,這讓他自己感受到了深深的自責,他決定答應了,決定接回他兄弟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而此時哈桑和他的妻子,為了保護阿米爾少爺和老爺的家,已經被塔利班所殺害。

? 經歷了一番血腥的斗爭后,阿米爾完成了使命,而索拉博卻因為阿米爾的欺騙,而變得沉默寡言,封閉了自我,不再相信阿米爾。即使阿米爾像曾經哈桑對少爺一樣愿意為他付出一切,也無濟于事。在多年以后一次放風箏時,阿米爾,為索拉博去追風箏,就像過去哈桑為阿米爾一樣。“為你,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對索拉博說到,就像多年前哈桑對阿米爾說一樣。這句話似乎融化了索拉博心中的冰雪,化開了他和阿米爾之間的隔閡。

? 故事就在這里結束了,讀完這本書,這一對阿富汗兄弟的故事,讓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戰爭摧毀了一切美好,在戰爭中生存無疑是悲苦的,是艱難的。阿米爾兒時的懦弱逃避,在成人之后終究為之勇敢一次,兒子對父愛的渴求讓他犯下許多錯誤,對兄弟的所作所為讓他內心備受煎熬。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故事的結局并不完美,甚至有些苦澀與酸楚。人生也如此,沒有十全十美的結局,重要的是過程和體悟。

為你,千千萬萬遍,你追到心中的風箏了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