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每個家庭里都有自己的家風。家風是一個家庭代代恪守家訓家規而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具有鮮明家族特征的道德規范、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在兒子1歲左右的時候,我從來都不會認為他什么不懂。反而,我會覺得他啥都懂。我要做的就是引導。
百善孝為先。在他很小的時候,我教育他吃啥首先要給長輩吃。而我們的長輩們都會說:“我不舍得吃,你吃吧。”可我會告訴長輩:“孩子給,你們就吃,否則時間久了會讓他覺得,反正給你們也不吃,會成為一種形式,形成自私的一面,反而不好。”在我的建議下,長輩們也有所改變了。記得他2歲半左右,我們一家還有公婆嫂子在淄博的公園里玩,玩累了休息的時候,他在用小手擦花壇邊。我在看著,不知道他要干嘛便說道:“臟,別用手動”話音剛落,他拍拍擦好的大理石說道:“奶奶坐。”我很震驚,看著他看到奶奶坐下后,憨憨的笑著坐在奶奶旁邊,心里莫名的感動。
孩子就像小樹苗,我從不會刻意去教他什么。比方說在吃東西的時候會告訴他黃瓜綠色的…,走在路上我會指著車告訴他汽車,貨車…但是,健康和安全是首位,必須提高意識。在用鉛筆的時候,如果他拿著玩,我會扎一下他,引起警惕。并告訴他,如果拿著危險物品時候,一定要注意拿著的安全姿勢,萬一不小心磕倒最起碼是安全的。也要有安全距離,自己拿著時候注意別人的安全,別人拿著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告訴他長大點學游泳是生存技能,學武術是為了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在電梯我會告訴他應急措施…
現在的新聞有好多都是學習壓力大,想不開的。雖然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想想自己小時候的想法,只希望孩子做人善良有底線,性格開朗,心態樂觀,有素養,公德心,愛心,有好的習慣。對于學習,我會告訴兒子,上課認真聽講,哪怕不做作業都可以,但是作業是為了加強學到的知識。因為你們學的好,所以作業也就少。去年臨近期末考試,周六的托輔我反而沒讓他去,因為個人覺得適時的減壓,身心放松不一定是壞事。記得放寒假那天,我正好去即墨開會了,突然接到托輔老師的電話問我接孩子了?我趕緊跟家人,學校確認了沒接到無停留。我著急了,逼著自己靜心的等了半小時。在等待中我都想好拼車回來了。半小時過后,我更加著急了,好幾個托輔老師加孩子的爸爸都沒找到。平時,很近的路而且最多就3條路可選,怎么也就遇到了…我不敢再往下想了。心理崩潰了,眼淚不停的往下落…終于又過了20分鐘,孩爸爸找到了孩子,已經安全到達小區。孩子也害怕,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抱抱他安撫他,慢慢的心理疏通一下溝通一下看看孩子是怎么想的什么原因。兒子說不想做托輔作業,所以自己走了。首先我告訴了他安全方面,然后告訴他托輔老師的良苦用心。今年兒子還是不想做托輔作業,想練練字,看看課外書。我當然大力支持。俗話說的好“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兒子很有愛心,看到小螞蟻都會避開,怕踩到它們。說到公德心,在小區,經常會有亂扔垃圾的,兒子看到垃圾便彎下腰撿起來。
好習慣養成從作息,清潔,整理,自律,勤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息要有規律,偶爾的早晨堅持一段時間跑步,從一開始的一里地,慢慢的突破自己,增加了意志力。清潔自己的衛生,從頭到腳注意儀容儀表。整理自己的東西,做到不亂。所以剛上一年級時候,我從來不會擔心他的桌洞和書本找不到的問題。自律:認清事實,沒有什么是一帆風順的,要用樂觀的心態面對,改變;在兒子感冒時候會堅持忌口,跟我做健身我都堅持不了的,他都會堅持做到最后;勤勞的兒子還會幫我洗衣服,拖地,洗完,提重東西上樓,面對困難,我告訴他辦法總比困難多,在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再借力互助。節約是種美德,生活節儉是個人良好的修養體現。在這個物質資源豐富的社會,去超市除了告訴兒子買東西的基本注意事項,我還會告訴他買經濟適用的。還有一次兒子的塑料雙面鉛筆盒壞了,直接讓我給他換新的,我拒絕了,并告訴他可以用透明膠帶膠帶粘著用,既美觀又節約。后來,另一面也碎了,他便主動粘起來了,直到現在還用著呢。從有作業開始,我只關注了前幾次。首先,養成先寫作業的習慣,勞逸結合;然后看看他自己的作業記住了沒有。后來,我就沒有在這方面操心過啥。
培養兒子的樂觀心態,不攀比,多學習別人的優點。有一次我問兒子,如果被罰站了,有三種心態,你認為哪種最好?1:無所謂,散漫2:樂觀接受,告訴自己下次不這樣了3:不開心,埋怨。兒子說第2種。我希望兒子能每天只跟昨天的自己比,每天突破自己。
我們做父母的才是最該教育的,為了孩子共勉。因為孩子是空白的畫啥得啥,父母是最好的第一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