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作為一名資深的拖延癥患者,也深受其害過一段時間。
特別是大學期間,那時候深受成功理論毒害,勵志成為有為青年,于是懂得,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比別人跑的更快,制訂了一系列的計劃,計劃是有了,可是總是拖著完成不了,即使完成了一次,下一次也就堅持不下去了,于是,我成功的從一名勵志青年變成了一位拖延癥患者。
你還真別說,現在想想,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真的很舒服!
之前我也以為拖延或許是一種病態,我們總在某個時間節點突然打滿雞血,想要做出改變,然后又在之后某個節點把這件事一度擱淺,生命被這樣匆匆的消耗,像冬日烈陽下的野草,好不容易直挺了莖葉,一滴雨水就讓折了腰。
我們多多少少都被拖延癥折磨過。
比如訂好了七點起來跑步的鬧鐘,我們要拖到八點再起來,再看看朋友圈,刷刷微博,就已經九點了,望著窗外的太陽做個深呼吸:明天再去吧。
不僅是生活中,工作中我們更容易產生拖延心理,領導安排了一份任務,大多數人不會選擇立馬動手處理,總是等到最后期限的時候再匆匆趕出來。
說了這幾點,有人要說了,你說的好處去哪了?不急不急,接下來我們來聊聊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①滿足本能需要
其實你們想過沒有,正是因為拖延癥滿足了你們的某種本能需要,所以你才會擺脫不了它?
人類的大腦其實是“認知吝嗇鬼”。人們在思考時,只思考他們感到必須的內容,不愿做過多的思考。
一個人寧愿坐在一堆錢上挨凍,也不愿花錢再買一堆煤來取暖。我們每個人都寧愿保留著心智能量和處理容量,不愿消耗太多,除非真的必須那么做。
從本能反應出發,每個人都希望通過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獲得滿足自己的享受的生活方式。在完成一件事,尤其不是自愿的事情時,你本能想法就是:要睡眠,要娛樂。
而這些方式,都是通往直觀享受最便捷的道路。
②帶來成就感
我們有拖延癥,但我們不是不生活不工作,我們也試過掐著點完工,也嘗試過沒有按照計劃卻依然完成目標的時候。
潛意識里雖然我們認為拖延癥不好,但是我們依然無法拒絕,只是因為我們隱隱從上一次的拖延體驗中感覺到了成就感,我們認為這一點拖延對自己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有點不要臉的性質?恩,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不要臉,我們才會一次又一次的陷入拖延的漩渦。
雖然我們享受到了短期的成就感,卻可能為未來付出沉痛的代價。
③提高愧疚感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賤則無敵。所以時常讓人感受到愧疚感不見得是件壞事。
愧疚感會讓我們更認真的生活,會放大我們感受世界的能力,讓我們更輕而易舉的吸收到來自社會的正能量。
還記得我每一次犯了拖延癥,都會像個孩子一樣聳拉著臉,內心慚愧不已,可惜我心太大了,睡一覺就忘的一干二凈了...(這段內心戲略過)
如果拖延癥有程度區分,那么當拖延癥達到一定境界,愧疚感也就會達到飽和,致使人們一定要去做出新的一輪改變。
偶爾的拖延雖然是一種放縱,而且也可以給我們接下來的計劃帶來督促積極的作用,因為我們要用加倍的努力來彌補這一次的損失,用老人說的一句話:事情發生就發生了,都要更加努力認真的生活才好。
拖延癥有的治嗎?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首先應該對自己內心坦誠,拖延癥不是一個否定自我的原因,而且找到拖延癥所能帶來的真實需求,并勤加思考。
就比如,有人早上總愛賴床,如果原因是因為太累了,那就早一點睡覺;有人做事情總是拖拖拉拉,如果原因是因為太懶了,那就給自己列好日程表,如果提前完成任務對自己進行獎勵...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心理學之所以是一門學科,不僅是因為心理所要形成一個模式會有各方面因素,還因為心理上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認清楚內心,找準自己的需求,你也可以擺脫拖延對你的阻撓。
文/小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