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的民義》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侯勇扮演的國家某部委的一個小處長—趙德漢。
這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貪官,在他的別墅里,藏著兩億多人民幣,兩億多,簡直不敢想象。
但是,趙德漢給別人的印象是什么呢?
是一個住在破舊的筒子樓上、每天騎車上下班、每月只給老娘寄三百元養老費的守財奴。
趙德漢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小時候窮怕了。"
其實,不管趙德漢豪宅里藏著多少錢,他骨子里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窮人,他的思維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的第一個特征:喜歡囤積。
窮人由于自幼受到貧窮的折磨,在他的內心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囤積。
計劃經濟時代,這種思維方式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時至今日,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你還保守著這種觀念,就會害人害己。
我自小在農村長大,見過很多這樣的家庭,許多家長的觀念甚至影響了后代的發展,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失誤和過錯。
就拿我家來說吧,我爺爺是從上世紀困難時期過來的,他一直教育他的子孫,要多種地、多打糧食,這樣就不會挨餓。
他衡量各家光景的標準,就是誰家的麥垛大、誰家的糧食多。
前幾年,由于現代化的滴灌技術的普及,大家都改進來種植結構,由種小麥改種蔬菜,蔬菜種植產量很高,一年的收入比以前要翻幾番還不止。
但爺爺不同意,一直進行各種阻撓,最后我家種植蔬菜比別人家晚了幾年,錯過了最好的發展機會,全家人才醒悟過來。
大家不要以為,只有老一輩才會有這種思想,很多新時代的年輕人也有。
有許多商家為了促銷滯銷產品,搞各種活動,很多人看到商家打折、搞活動,就進行搶購。結果,拿到家里一看,發現很多東西是自己用不上的,另外一些東西并不適合自己,花了很多冤枉錢。
究其原因,還是窮人思維起作用,喜歡將東西囤積在家里,慢慢消化,沒有按照自己的實際去消費,降低了生活的檔次。
窮人思維的第二個特征:量入為出。
鄰居小王2008年畢業參加工作,在一家事業單位上班。
因為上班單位離城比較遠,加上當時縣城房價已經漲了起來,家里人的意思是在老家翻修房子,花費不會超過10萬元,在縣城買房最少也得30幾萬。
小王不同意,別人都在縣城買房了,憑什么自己不能買?
家里人開始輪番上陣:根據咱們現在的家庭情況,如果在縣城買了房子,就得借20多萬元的外債。你一個月只有一千多元的工資,得還到猴年馬月啊。
無奈,小王最后選擇了折中的辦法:花20萬元在我們小鎮上買一個四合院。如今,一起工作的同事都在城里買了商品房,市值也蹭蹭上漲,小王只有后悔的份。
窮人思維的可怕之處,在于看不到未來的變化,或者看到了這種變化,但沒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導致做出的許多決策嚴重滯后,甚至影響了下一代的發展。
窮人思維的第三個特征:追求穩妥。
我家有個親戚,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學的專業是工商管理。畢業后,自己在江浙一帶打拼,一年下來,大概收入有十幾萬,而且前景廣闊。
按照他的規劃,在一線城市打拼幾年后,就能想辦法購置一套房產,安家立業,他也確實有這個能力。
去年年初,他突然接到家里的電話,說他母親心臟病突發,讓他趕快回家。他火急火燎地趕回來,發現母親在家好好的。驚訝之下,追問緣由。
母親告訴他,全家人都商量好了,他也老大不小了,希望辭掉外地的工作,回家考公務員,穩妥。他好說歹說,一家人不為所動。母親甚至以死相逼。無奈,最終他妥協了,回到家鄉當了一名教師。
這樣的事情我相信不會只有一例。
在很多老人的眼中,孩子有一份正式的穩定工作,就是事業有成,自己也可以功德圓滿了。他們不會想到,當今的世界瞬息萬變,今天的穩妥會成為明天的桎梏。
追求穩妥,意味著你的日子將會一成不變,也意味著失去了所有變化的可能性。在一個日新月異、變化萬千的時代,追求穩妥其實是最大的冒險。
窮人思維的可怕之處,恰恰在于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在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思考與選擇中,改變著我們的前途和命運。
擺脫窮人思維,需要我們以超前的眼光、冒險的精神、變化的姿態去探尋,去挖掘,讓自己不斷進步。
一位成功學大師說:“時代趨勢就像一匹駿馬,如果在馬后面追,你永遠都追不上。你只有騎在馬上面,才能和馬一樣的快,這就叫馬上成功!”
希望大家擺脫窮人思維,馬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