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是演說家里董仲蠡分享他的故事《教育的意義》,他是一個教考四六級高分和考研的老師,在他的授課的10年有余的經歷中,他培養出了很多的高分過四六級的同學,也高分考上了名牌大學,他被學生們稱作"考神"“考霸”,可是他在這么長時間的教學中,他知道:
? ? 教學生真的就是以提高分數為主,當以分數為目標的時候,大家都為了提高分數而忘記了學習的目的,陷入了一場為了內心的那份虛榮感,那份能得到他人的認可的一個文憑而不顧一切。
? 然后大家都陷入了這種虛榮的競爭著,老師為了學生們提分,多少次強調這是重點會考的,這不是重點可以化掉,父母為了孩子能考到一個好的分數,嚴格要求孩子不能娛樂的活動,不能看電視,不能玩游戲,限制一切除了學習之外的一切事情。
然而在日本,孩子從小就被培養獨立意識,他們老師會在小學的時候組織冬天寒冷的情況下,讓小孩子脫了鞋子走路,他們的父母很鼓勵。這要是在中國,這樣的老師不被開除才怪。
另外一個情況,在日本的校園的門口沒有父母去接他們的孩子,然而在中國的學校,每到放學之后,門口全是父母的影子。
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
在物理學中,有一個定理:一切都是守恒的,一種失去,必有一種得到。正是小學和高中沒有得到很多的時間玩耍,到了大學之后就自由了很多,就導致大部分的學生沉迷于游戲中,大家不知道在大學應該學習什么,迷茫了一批。
?而另外一部分的為了考一個高分數,沒有真正的熱愛知識,依然在固有的模式中學習,沒有去獲得真正的真才實學的,沒有獲得真正的獨立的思考,沒有獲得一種批判,大膽的去質疑,這是我們這一帶說缺乏的。
然而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身邊有各種聲音在阻礙著你,他們總是在用自己的做不到的經驗告訴你,你也不行,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希望,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教育,他們在大腦里面說形成的固有思維已經那樣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意思就是:為社會重建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的意義,為前圣繼承已絕之學統,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
現在的中國發展速度很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而隨之而來也就是在利益物質的驅使之下,這一代人缺乏精神的支撐,在無窮無盡的物質世界里,永遠是不能滿足呢,這個時候無疑需要的就是精神信仰來支撐我們,在精神的世界里我們不斷的探索真知,追求真理追尋生命的意義,探索我們身人類的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底層的需求是人們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中國部分的是實現了的,但是仍然在很多的地方,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在如此多的問題,最根本和迫切解決的就是這個國家的根本和基本的發展的根基-----我們這一代人的教育。
而現在現在的教育的不平等現象,貧富差距的拉大,導致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窮人為什么會窮呢?其中與教育有著很大的關系,在貧困的地方,小孩從小就生活在艱難的環境中,他們的大部分老師絕大部分都是初中的文憑和學識,老師的知識水平和見解也只是停留在那個鄉村里,他的世界也只是那座大山,而沒有真正的走出大山去看到更好的世界,所以他給學生帶來的也就是大山里面的學習。
在貧窮的思維里,父母感受不到知識帶來的好處,學生們也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加上家庭經濟的問題,很多同學輟學讀書學習,最后導致一個很壞的結果就是他們的基本的素質教育沒有得到很好的學習,出社會受到多種的利益的殘害,也會讓他們那樣的行為,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的結果。
然而在富人的世界里,孩子們有有一個優渥的環境,生活的養尊處優,養成了一種飯來張口,衣來張手的樣子,沒有學會珍惜來之不易的條件,在良好的教育中反而不珍惜,沉迷與網絡游戲中,沒有充分利用現在老師的良好的資源。
這樣的教育資源的極大不對稱,是一種多的的損失,大學也是一樣,鄉村急需老師給孩子們帶來一個全新的世界,新的教育模式,培養其學生們的興趣愛好,而大學生真是青年大好青春時代,正是我們理想的時光,如果有一小部分的學生去到貧困的學校幫助當地的小學去支教,那會帶來多大的幫助呀!
也罷,在這里道出教育的不對稱,資源的不公平現象都是這個國家發展過程中歷史的必然與偶然結合而成的,而更重要的是這個國家留下來價值取向的問題,而不是培養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是培養一個愛與被愛的世界。
希望有志該改變教育,敢于打破一切的教育體制,勇敢的去追求的真理和真知,并且能為之敢于奉獻和犧牲的青年們讓我們的教育變得更好,我們的人生過得更加有價值。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