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慣養成源自暗示+獎勵:
霍普金斯認為已經了解了人類心理,這種心理的基礎是兩條基本規律:
第一,找出一種簡單又明顯的暗示;
第二,清楚地說明有哪些獎賞;
根據這一條原則,就可以創造出上千種習慣。
習慣是這樣產生的:把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拼在一起,然后驅動這一回路。——想想你為什么喜歡看八卦,因為在你打開網頁之前你的大腦就已經創設出虛假的快樂。你下次可以在想打開八卦網頁的時候,選擇想想最慘的場景。(其實也剛好是17年9月為什么不上八卦論壇的原因)
歐樂B和佳潔士牙膏的品牌經理跟我說:消費者需要一些信號告訴他們這種產品是有效的,我們可以隨意調整牙膏的口感,而只要有那種涼絲絲的刺激感,大家就覺得牙齒刷干凈了。這種感覺并不會讓牙膏效果更好,但可以說服大家牙膏有效。
任何人都可以用這個基本方法來創造自己的習慣。想多多鍛煉?選擇一個暗示(比如每次一醒來就去健身房),然后找一個獎賞(比如每次健身后來一杯奶昔)。想想奶昔或者你會感到身體用處的內啡肽。讓自己去預期獎賞的出現,最終這種渴求會讓你每天更想去健身。
· 替代性習慣
習慣改變的法則:用同樣的暗示,提供同樣的獎賞,改變中間的慣常行為。
——我在想之前為什么雖然意識到英語,esp口語那么重要,但是我卻一直在這個領域猶猶豫豫。因為每次想到口語,我就會浮現出自己結結巴巴、尷尬交流的樣子,這不是獎賞而是懲罰,因此我本能地想要做其他事情來逃避這種痛苦。從現在開始,要制造獎賞給自己,要想象自己用英語談笑風生,一手琵琶一口流利美音(甚至還能切換英音)的場景。給自己激勵。
——我要的獎賞:我要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一個全才,一個會成為場上焦點的人。
——例如匿名戒酒互助社,它迫使你建立一種新的行為習慣,讓你每天晚上有事可干,而不是許久。托尼甘說,“你可以在聚會上放松自己,談論自己的焦慮。事件的誘因和回報還是一樣,只是行為改變了。”……如果強制從生理上斷掉酗酒者的神經渴求,則容易導致復發,因為他們處理焦慮的常用方法就是喝酒。(太對了,就像我的刷網頁一樣)。而他們一旦養成了其他處理壓力的慣常行為,就能永久戒掉酒癮。
習慣訓練的南森·阿茲林告訴我:改變習慣看起來似乎應該更復雜,但事實上,大腦是可以接受重新編排的。你需要做的僅僅是刻意為之。
在使用替代法改變壞習慣時,一部分人可以堅持得很久,另一部分人則在遭遇重大變故的時候容易重蹈覆轍。區別在于主體是否擁有信仰,一種更高的力量。“即使你教會人們更好的習慣,它也不會改變人們飲酒的初衷。最后他們還是渾渾噩噩,新的慣常行為并沒有讓事情好轉。因此,重要的是讓他們相信自己不喝酒也能處理好壓力。”……將酗酒者聚集起來,教導他們樹立信仰,這就是最核心的步驟。人們會相信,既然這個辦法對別人有用,那么對我也一定有用。當人們獨自一人的時候,常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改變自己。但當他們聚集在一起時,大家就會說服他們將疑慮放在一邊。
· 核心習慣:
對很多人來說,運動是引發廣泛變化的核心習慣。研究人員詹姆斯·普羅查斯卡說:“運動有很大影響,它包含某些讓其他好習慣更容易形成的因素。”
研究記錄表明,經常一起吃飯的家庭的孩子更擅長做功課,學業成績和情緒控制力更好,更有自信心。每天早上整理床鋪,與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強的幸福感以及控制預算能力有關。事實上,并不是家庭一起用餐或整理的床鋪帶來好成績或理智的開支,而是這些基本變化會引起連鎖反應,帶動其他好習慣形成。
意志力:
如果人們在生活的某一個方面加強了自己的意志力量,比如體育運動和理財項目,那么這種力量會進入他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中。一旦意志力得到加強,它就會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你形成了意志力鍛煉的習慣,你的大腦就會駕輕就熟地幫助你專注于自己的目標。
“這就說明了為什么強迫孩子上鋼琴課、參加體育鍛煉是非常重要的選擇,我們不是為了配眼神童或音樂家,當你學會強迫自己練琴一小時或長跑15圈的時候,你就已經開始培養自我約束力量了。一個能跟著球跑15min的5歲幼童長大后,一定是一個按時做功課的六年級學生。”
對企業來說,僅僅賦予員工一種有所掌握、擁有真正決策權的感覺,就可以使員工將更多精力和心思投入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