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中 歲月順流而來 / 君臨一切
在開滿了野花的河岸上 / 總會有人繼續著我們的足跡 / 走我們沒走完的路 / 寫我們沒寫完的故事
甚至 互相呼喚著的 / 依舊是我們彼此曾經呼喚過的名字? ? ? ? ? ? ? ? ----席慕蓉《素描時光》
我還沒有什么感覺,秋就到了,早晨出門去,風送來涼意,雖是天空湛藍,道路兩邊已是落滿繽紛的木葉,行人匆匆,時節也匆匆。
這個夏天送兒子上大學從武漢回來后就已是九月初,秋天就已經來了。去過南方之后,氣候的差異顯而易見,“駿馬西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這樣的詩句描寫山河秀色同一時令的差異并不過分。
對于秋天的感受,是否和人的心境情景有關呢?
可以想見秋的田野,那是滿滿的收獲,想見群山層林盡染,這樣的心情是踏實的。可以想見草原秋草的枯榮,漫無天際,又見霜風凄緊,落葉飄飛,這樣心情又是凝重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無論是劉禹錫詩以詠志還是納蘭性德詞以寄情只不過是當時心境的映射罷了。
當代人沒有這樣的情致,也沒有這樣的文墨風雅,只是看到秋景滿目金黃就好,就拍照,看到山川秀色就留影,不留下文字了,就留下這個定格的照片在朋友圈中。多少年前,那時是微博的時代,一個不能超過150文字的書面體放在手機端而一時風靡,說來是精辟的文采,其實是多了的文字又那里去尋呢?及至微信時代,原創的文字更難尋蹤影,是我們的文化沒落了嗎?還是我們心靈貧乏?
其實,并不全是。快節奏的生活,已經讓我們沒有一份寧靜的獨善其身,即使身邊的美景如新,換來愉悅心境,也會稍縱即逝,現實的壓力和焦慮感讓我們難以有美好的文字描述生活。信息的碎片化,快餐文化讓我們“王顧左右而言他”。是不是“走了這么久,已忘了當時為什么出發”?
今宵月正圓,今年國慶中秋一起來,8天長假似乎帶給人們多少驚喜,但我們依然看到許多人在這樣的節假日里依舊奔忙,依舊工作,千里萬里的家人、親人依舊難聚全。兒子在南方大學讀書,父母在千里之外的城市生活,妻弟在陪岳母在另一個城市看病就醫,而我近百歲的爺爺在家鄉林區小鎮和姐姐一起過中秋。所以千年前大文學家蘇軾說"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我可以這樣的生活,就像他人一樣,但人生匆忙,良辰美景終須記,還需要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