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了梵高的畫。而且,喜歡得不得了。
至于為什么會喜歡,不知道,完全沒有理由,就是單純的喜歡。
最開始知道梵高這個名字是在中學的教材里,梵高和他的那個《向日葵》。
哦,對了,還有他那缺了一只耳朵的自畫像。
那個時候,距離現在,大約也有十來年了。
教材里其他的內容忘得七七八八,卻不知為什么,梵高的自畫像,卻印象深刻,到現在,依舊清晰。
整個中學時代,我和大多數的同學一樣,沒有影視作品中震撼的青春期。有的只是題海和無數的大小考試。
所以,那個時候,繪畫和音樂,壓根就不會去碰。
直到現在,也沒有碰的,沒有開過竅,也沒有這方面的藝術細胞。
可奇怪的是,近來,我莫名得開始鐘愛梵高的畫。
最近買的兩個包包,都是梵高概念和帶有他的畫的。其中一幅是《麥田與收割者》。
前幾個月,買了一把太陽傘。恩,那把傘的外面,就是梵高的《咖啡廳》。
第一次畫油畫,臨摹的是梵高的《星空》,畫得很差,我自己卻特別喜歡。
上個星期聽了陳丹青的關于美學流變的講座后,特意去找了《局部》這個系列入門級的視頻看了一下。
今天正好看到第四集,正好講的是梵高。
陳丹青已然是大師級的人物,由這樣的大師帶我們去看世界名家的畫,感覺是不一樣的。
受益匪淺不說,至少開拓了自己的視野,曉得了以前不曉得的東西。
陳丹青是很喜歡梵高的,這一點無論是在講座中還是在視頻節目中,都展露無遺。
他喜歡梵高的真與憨。這是很少人能夠擁有的特點。
他收藏了一幅梵高早期剛學畫畫時的一幅畫,那幅畫是沒有任何技巧的,甚至算不上一幅完整的畫,類似涂鴉。
可是,唯獨這幅畫,讓他與他一位十分懂畫的朋友,都十分鐘愛。
大巧若拙。
這是我個人認為的,他對梵高的畫的一個比較簡潔而精準的描述。
很多畫家的繪畫技巧是很棒的。但是,用大量技巧畫出來的畫,與那種,在不自知的狀態下,就畫出來的畫是不一樣的。
一個精巧奪目,一個觸動心靈。
藝術是什么?沒有人能夠準確的定義。
因為藝術,本身就是主觀,多解的。
兩幅畫,孰優孰次,孰高孰低,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或許,那種在不自知狀態下完成的作品,可能更接近藝術。
從大師的講述中,對于梵高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對于他的畫也有了更新一層的認識。
雖然,還不清楚自己為什么會特別中意梵高的畫,但,對于梵高和他的畫,我又更近一步的喜愛。
所以,今天中午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得在網上買了一本進口的梵高畫冊。相對于平時買的書來說,這本畫冊算是很貴的了。
可是,對于自己喜歡的東西,怎么可以吝嗇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想,這句話也適用于愛好。
往期文章:用美妙的音樂喚醒美妙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