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道之所以全人生、明人性者,豈可須臾而離之哉?茍離之,是自忘其性、自失其生。忘性失生,何以為人?
且神固在人心,其氣所接,固至近切,而形則違之,形生而隨化,化則變,變則趨污下。故耳目有聲色之好,口腹有肥甘之娛,其因而逞情逐物,無往而不悖其生生之本。
逐物欲之所窮,則睽于正。
———感覺“道”其實一可以理解為人生而具有的一種本性,這種本性可以使人上達天聽,通神明,趨吉避兇。但是這個道對于人的要求也很高,即使在沒有外人的地方,即使在很微小的方面,也要時時刻刻以君子之道來約束自我。但是又似乎這種“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從開始時應該是大家都等做到的,只是后來人心被聲色犬馬所蠱惑,迷失了心性。就好像人吃了五谷雜糧,便會開始打嗝放屁,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遠離最初的自律。
修道是不是就應該時時刻刻保持在道中的行為方式,那么如果一時半刻你的行為偏離了道,是這個并不是你的本真的道了呢?還是說只是因為你的修道功力還不夠,忍不住會被耳目聲色,口腹肥甘所誘惑感覺這里道和自我的初心是否不完全一致了呢?還是說我們的初心被聲色肥甘所誘惑,而一時偏離了初心的道?必須要通過苦修的方式才能把自己再拉回道中嗎?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故物物而不役于物,生生而不傷其生,此君子有戒慎恐懼之行也。
———所以苦修時要注意君子慎獨,就是不能人前一個樣,人后一個樣,言行要時刻保持一致,才可能內化為自己的習慣?
———感覺所謂君子慎獨,就是要保證人前人后一個樣,言行要時刻保持一致。在沒有人監督的地方,意志力可能最容易松懈瓦解,如果你在人前刻意顯示出一幅樣子,但是在人后獨處時又是另一個樣子,你自以為沒有人看到,其實心通神明,都是看的到的。所以要時刻言行一致才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 ? ? ? 那么如何解釋我們面對不同人應該采取不同的態度這個事情呢?比如我們對領導和對下屬肯定態度是不同的,我們對待警察和對待小偷態度也是不一樣的,如何達到人前人后都言行一致呢?
故致誠之道可以前知,修道之成可通天命,非術也,非奇異也,本其固有之靈明,而全之充之,以盡其神通之用也。故天人相與,非有間,圣而不可知之謂神;非有術,一言以蔽之,“明性”而已。
———致誠之道前知,修成后可通天命感覺可以通過誠意來修道后達到明性,明性也就是理解或者掌握了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所以可以趨吉避兇,似乎還可知過去,可知未來(感覺好厲害的樣子)。
? ? ? ? ? ?后面看了一遍木木的去不去羅馬,感覺所謂誠,從木木的視角來說,就是如果你心里想做某事,那就盡最大的努力去試一下,不管最后結果是做還是不做,自己能把自己給說通了就好。我們也都會有這種體驗,當時有某件事情,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沒做,事后自己安慰自己,哎呀,因為沒時間,哎呀因為沒資源,但是內心深處還是有那么一個小火苗,哎呀,其實當初可以怎樣試試的。這也可能后面會成為你的某個未完成的情節。忽然覺得,就像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人有一千個中庸,每個人結合自己的過往,讀出不同的含義,只要自已能不再擰巴自己,自己開心了,就是讀這本書的一大收獲了。
本次閱讀來源第一章之二孔子述《中庸證釋》[015]
2016.9.24第一稿、2016.9.29第二次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