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戶體驗
之前寫過一篇“扔個界面上去?”里面提到了關于UI和UX的區別。
直白的說,用戶體驗就是關于“感受”的部分,這種感受不完全依賴于界面的設計。
度量
度量是一種測量或評價特定現象或事物的方法。
比如時間、距離、重量、高度、速度、溫度、體積等等。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度量是一種量化的評價方式。
用戶體驗度量
對用戶體驗的度量同樣是建立在一套測量體系上:使用同一類的測量手段對事物進行測量,并且得到的結果是可以相互比較的。
這就說明,用戶體驗度量必須是量化的。
2
這里有個問題,我們剛才提到用戶體驗是對“感受”的描述,這些很明顯是定性的描述,如何定量的度量呢?
在《用戶體驗度量》這本書中介紹了比較常用的,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4種常見的用戶體驗度量類型。
績效度量類
績效度量類主要是針對用戶行為的不同方面的測量,包括任務成功率、任務時間、錯誤、效率和易學性。
這類度量是最容易理解和實施的。
比如,邀請10個用戶來執行相同的任務:成功下單購買一本書。
任務的成功率是指這10個用戶里面有幾個可以成功下單購買一本書。
任務時間是指這10個用戶成功完成這項任務需要多長時間。
錯誤是指,在執行過程中用戶在操作過程中進行了多少次或者有沒有發生過錯誤的操作。
效率可以使用任務時間來進行計算得到。
易學性主要關注的是,用戶如何以及何時才能熟練的使用產品。
可用性問題
可用性問題基于用戶使用產品過程中的行為,我們需要解釋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
主要包括頻次、嚴重程度和問題類型,將可用性問題進行量化。
常見的可用性問題類型包括:
影響用戶完成任務的行為
用戶表達出來的挫敗感
沒有看到本該看到的內容
用戶自己說已經完成任務但實際卻未完成
對內容的錯誤解讀
執行任務過程中點擊了錯誤的鏈接
……
在測量實施前,對這些問題進行定義,并且在測量后對其發生的頻次、嚴重程度以及類型進行統計和分析。
自我報告度量
自我報告度量基于用戶自身經驗的分享,而不是用戶體驗專家測查用戶的真實行為,包括:滿意度、期望、易用性等級評分、信任、有用性和知曉程度。
比如我們經常在問卷里看到的,你對本產品的滿意程度打分,以及NPS度量方式都屬于自我報告度量的范疇。
行為和生理度量
行為和生理度量獲取的是有關個體與用戶界面發生交互時,機體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反應。包括:眼動追蹤、情緒和面部表情監測以及多種負荷測量。
這個就高科技了,個人覺得也偏專業,實施起來也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你需要有一套設備,不論是眼動追蹤設備、心率追蹤還是情緒感應設備。
通常來說,這類設備在每次測量完都會出具專業的度量報告。
3
個人覺得選擇什么樣的度量取決于兩個方面:度量的目的和條件。
如果你是想對多個不同的解決方案進行選優,而不是對一個已經上線的系統做度量,那么選擇的度量方式和關注點肯定會不同。
如果你們公司有比較充裕的資金,或者項目有比較充裕的時間支撐你做很深入的、大量的度量,那當然是最好的。
但是如果你的條件有限,那么你在選擇度量的時候就需要考慮通過多個角度來對度量的結果進行分析,而不是只使用一個度量方法或者維度就草率的得出結論。
現在很多的產品都會做“埋點”,其實我覺得通過這樣的方式同樣可以得到一些用戶體驗方面的數據,而不是一定要組織非常正式的用戶體驗測試來得到。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系統和產品,我們總能通過一些方法發現這樣或者那樣的改進點。
這些改進,特別是用戶體驗方面的改進往往會成為不可忽視的閃光點。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實踐路上的資深業務分析師(BA),如果想與我同行,就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