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解,每章一讀。
文: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無以鳴。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萬物孰能定之!”
“夫王德之人,素逝1而恥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廣,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
“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dú)見曉焉;無聲之中,獨(dú)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馳而要其宿。”
注:
1素逝:抱樸而行。
解:
本章是對《老子》第四章中“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的注解。
第一段先直陳道的“淵”“漻”之性,然后以金石為喻,說明萬物受感而應(yīng)的道理。后者以動顯靜,表面在說萬物有應(yīng)有動,其實(shí)更加反射出了道的靜寂品質(zhì)。有人不諳深意,將道的“靜寂”理解為絕對的與動相對的安靜。其實(shí),“淵”“漻”“靜寂”都不過是對道的不得已描述,但它們并非空穴來風(fēng),而是包含著對自然物象等的體悟。就如同暴雨將至前的滾滾烏云,如同生生不息的泉水,如同十月懷胎孕育生命等等。于“金石”而言,它的獨(dú)在與“淵”“漻”相契,根本無從勘察而得以描述。鳴不鳴只是一種對金石的投射,與金石本身關(guān)系不大。
第二段述“王德之人”。王德之人“立德明道”,以道、德為標(biāo)。文本著意凸顯其不為事物所累的境界。最后一段又在論道,與首段立意相近,但更為精妙。冥冥見曉,無聲聞和。(此段標(biāo)注,回頭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