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了兩個十歲孩子家長的電話,普遍反應了孩子極容易情緒化,和父母無法溝通,不愿意學習、以及覺得活著沒意思,還不如死了算了。
說實話,當聽到家長強調孩子說:“還不如死了算了”,在那一刻,我很心疼,心疼這個小小的生命還沒有好好體驗這個多彩的世界,就已經覺得世界沒有意思,沒有可以留戀的,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是有多么的孤獨,雖然孩子只是說說這個話,未必一定會這樣做(希望永遠不會)但想法和行動之間往往是一步之遙的距離。我們要警惕!
我們要借由孩子說的話去看到在這背后他內心的感受,我知道他肯定經歷了很多的絕望,也許是考試不好,明明已經很難過卻還要承受回去會被父母狠批的恐懼;也許是沒有朋友愿意跟自己玩的孤獨;也許是繁重的課業壓力下,作業永遠寫不完的沒有意思;也許是在痛苦、難過之下,從來沒有一個擁抱告訴自己:“我懂你,沒有關系,慢慢來!”
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于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發布《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其中數據讓人心頭一顫——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
較上個世紀相比,青少年自殺率提高了60%。
中國官方公開報道的一組數據表明,多年來,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第一大國。
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占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在自殺者的性別對比中,女孩子遠遠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僅占(23.7%)。
一組組冷冰冰的數字后面,是一個個家庭揮之不去的傷痛,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去思考,我們的孩子究竟是怎么啦?
也許我們會感慨:“現在的孩子太脆弱,想當年我們的生活環境可比現在苦多了,吃不飽,穿不暖,而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這么豐盈,吃美食,穿名牌,家務活都不用干,怎么還這么脆弱?”
是啊!這一代孩子物質上是極度的豐盈了,可也恰是這豐盈的物質,讓我們忽略了孩子內在心理的需要,也許你會說,我們那個時候也沒有父母人去管我們內心的感受。
可是那個時候你從出生你就知道,你還有很多的兄弟姐妹,你不是那個唯一重要的,不會被捧的以自我為中心,而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就得到了所有的關注和愛,但是除了家里沒有人會這樣看重他,可是我們又沒有教會他學會如何去應對落差,如何把別人也看重。
原來我們可以通過和兄弟姐妹鬧一鬧,來完成和同齡人的相處,但是現在的孩子只有虛擬的網絡世界,通過游戲來排除孤獨,找到一點價值感。
原來我們可以田間地里的跑,而現在的孩子他們的世界就是:學校,輔導班、家
原來的我們沒有大人管你這、管你那的一份放松和自由,而現在的孩子每天都不斷的被要求成為那個別人眼里的好孩子,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動。
原來的我們要做家務、干農活、照顧弟弟妹妹,我們的綜合能力得到了鍛煉,而現在的孩子每天只需要做一件事:好好學習,成為一個學習的機器。
所有物質的極大豐盈之后,我們更加渴望內在精神世界的富足,但是現在的孩子似乎比起我們少了更多的體驗、鍛煉,外在的富足和內心的匱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更讓現在的孩子覺得沒有意思。
不少的學生曾經都跟我說過類似的一段話:爸媽都覺得我們作為一個小屁孩,每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也不用操心怎么賺錢養家,多么幸福,有什么可愁的,但是在我們孩子的世界里也有太多事讓我們覺得不爽,每天寫不完的作業,同學不愿意跟我玩,考試考的也不好,被老師批評,被家長罵……都會讓我們產生,死了算了,一了百了。
小A說:“有一次,我考試考的特別糟糕,回來后我爸媽狠狠的說了我一頓,還說我怎么就生了你這么笨的一個孩子,當時我就覺得自己太沒用了,連爸媽都嫌棄自己,還有什么活頭,然后我就想割腕自殺算了,我用刀試了割一下手指,哎喲!媽咧!太痛了,我又乖乖的丟了刀子,繼續寫作業去了。”
我們很詫異這么點小事就讓小孩們要死要活,但是孩子的世界就是比成人要小的多,就像對于兩歲的孩子來說,一個棒棒糖可能就是她的整個世界。
孩子沒有成人豐富的經歷和體驗,他們的生命寬度和深度都沒有得到足夠的拓展,你以為的小事,對于你的孩子來說確實是難以承受的壓力,而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的父母再忽視了孩子心里的感受,這就造成了我們孩子更大的痛苦。
作為父母,我們真的要讓自己做到先知先覺,而不是說非得孩子的問題很嚴重了,你才開始注重孩子的內在,而是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嘗試用一顆好奇心去探索這個小小的生命,她在經歷什么?她有哪些感受和渴望?而你可以為他做點什么,讓她覺得更溫暖?也許是一句對她感受的關心,也許是全身心的傾聽她的委屈、抱怨,也許是一起爬個山、看個電影,和她玩一玩;也許是對她的一份認可:你是值得我驕傲的孩子;也許是太多太多…
試著走進你孩子的內心,讓她知道:你永遠是她溫暖的港灣!
祝福所有的孩子茁壯成長,成為自己!
祝福所有的家長溫暖有愛,收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