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么多動物小說,在動物世界,人類是魔鬼和天使的化身,有時殘忍到不可想象,有時善良到讓人落淚。動物和人類之間的故事自古流傳,每個都讓人唏噓不已。
今天在班上給學生讀了日本新美南吉的《小狐貍買手套》,讀過很多關于狐貍的故事,無論是西頓的《春田狐的愛》還是羅爾德的《了不起的狐貍爸爸》,故事中的人類邪惡且殺氣騰騰,狐貍再狡猾都抵擋不了人類的獵槍。春田狐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偷吃農場的雞,終于激怒農場主,將春田狐家里的嗷嗷待哺的小狐貍們幾乎趕盡殺絕,春田狐媽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慘死在人類的鋤頭下,卻無能為力;了不起的狐貍爸爸也是在三個農場主的瘋狂追殺下,帶領著全家挖地洞找吃的。
人類似乎天然輕視動物。
在《小狐貍買手套》這個經典故事中,狐貍媽媽也因為曾經和朋友一起去鎮子上險些送命的事,每次想起都心驚膽戰。盡管狐貍媽媽擔心小狐貍的手被凍壞,想要再去鎮上給小狐貍買副手套,可是想到上次被農民追的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狐貍媽媽的腿都發軟了”,“狐貍媽媽怎么也邁不開步子了。”
小狐貍只好自己去鎮上買手套了,走時候狐貍媽媽反復叮囑他一定要把人手伸進去買手套,不要伸錯手,“因為人要是知道你是狐貍的話,不但不賣給你手套,還會把你抓住,關進籠子里,人是很可怕的東西啊。”
小狐貍是兒童的代表,他們小小的心思很單純,也不理解媽媽說的“可怕”到底指什么,于是就獨自去了,鎮上的燈光吸引著它,它也順利地找到了媽媽說的那家帽子店,可是它一慌神,伸錯了手,把自己的小狐貍爪子伸進去了。
在課上讀到這里時,我停下來問學生:“你們猜,接下來會怎么樣?”
“會被人類抓住,關進籠子,賣到馬戲團去。”
“會被人類殺死的,剝皮的,狐貍皮毛很值錢,很多人買。”
“不會抓它,會賣給它手套的。”
......
孩子們的想法很有代表性。繼續讀故事,帽子店老板果然賣了手套給小狐貍,沒有傷害它,“小狐貍說了聲謝謝,就又順著原路往回走。”一邊走,一邊想:“媽媽說人是可怕的東西,可是一點也不可怕啊!人看到了我的手,不是也沒怎么樣嗎?”
小狐貍還跑到一戶人家下面聽了人的媽媽和寶寶的溫暖的、柔和的對話。
這次輪到狐貍媽媽納悶了:“人真的那么好嗎?人真的有那么好嗎?”
成人的童心喪失,再讀童話故事時的心境和兒童是完全不一樣的。我也習慣性的要理智分析,要從這個故事中榨取“中心思想”,這個故事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呢?就像狐貍媽媽最后發出的那句感慨:“人真的那么好嗎?”
也許,是非曲直,好壞黑白,都不是那么容易下定論的。無論現實世界,還是童話故事中,有假惡丑,也有真善美,所謂人生的滋味和故事中的精彩,不都是來自于兩個甚至多個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嗎?豐富、多元、變化、辯證,才使得故事豐滿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