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知道英國人不學音標,是剛到英國大學不久后,在寢室與一個來自伯明翰的白人室友口中得知的。我第一個反應就是問:“那你們是怎么學英語的呢?”他若無其事地回答:“就是跟老師學的。”
“老師怎么發音你們就怎么學嗎?”
“是的。”
“萬一老師發錯音,你們豈不是全班都跟著錯?又或者老師有地方口音怎么辦?”
“是的......嗯,但大家也會參考電臺電視臺的發音。”
“你們字典都沒有標注發音的?”
“是的。”
英語音標舉例
我翻了一下字典,果然是沒有,他解釋說,他們可以根據字母組合的pattern來判斷發音,所以根本不需要額外注音。
好吧,這下徹底顛覆了我的語言學習的認知。自小我就認為,先學拼音后學漢字,掌握音標才能掌握英語的正確發音,并且我還博學了好幾套語言學家發明出來的音標,據說學日語也是有音標的。作為漢語母語使用者,我學習漢語還要學習拼音;他們英語母語使用者,憑什么就不用學習音標了呢?是我們自身的教育方法問題?
后來我查了一下材料,還真是我們自身的教育方法發生的變化。查閱《康熙字典》及古代的字典,一直都是使用切音的方法來標注,就是使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譬如,冬,都宗切。問題來了,如果查字典的人不懂用來切音的兩個漢字的發音,或者發錯音,那么,隨之而來的要查詢的漢字的發音也會發生謬誤?!這種情況正如前面提到的根據pattern而不是音標來判斷單詞的發音出現的情況一樣,會產生系統性的發音變異。
《康熙字典》切音
所以,你發現英國人說patent, data第一個a是[ei]發音,而美國人會讀成[a]發音。拼音文字容易發音,就源于當你掌握了一些基本詞匯及字母組合的基本規律后,你就可以演推各種復雜組合單詞的發音。因此,你是繼續學習音標,還是熟讀那1000來個基本單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