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思?理解加運用才能把知識真正學到手,就這個意思。
聽課、看書、做筆記,這是普通人普遍的學習方法。課上完了OK,收到很多干貨。書讀完了很好,有許多感受,感想,感慨。筆記寫完了,記了很多金句,收獲滿滿。我真的是這樣做的。我真的感覺只會這樣做不好、不對、無效果。
我也喜歡寫作。和許多初學寫作的人一樣,學的時候上心,寫的時候鬧心。提起筆來寫,寫什么?怎么寫?腦子是空的。為什么?怎么腦子是空的呢?不是聽過好多課嗎?不是看了好多的書嗎?不是記了好多的金句嗎?對,問題就在這兒。
學了那么多,理解了沒有?思考了沒有?運用了沒有?沒有做到這三點: 理解、 思考、 運用,學再多都是白費。即便是憋出來幾個字,不過也就口水文章、碎碎念,既沒有廣度,也沒有深度。家鄉有句俗語叫做:“油梭子發白,短煉”。物質匱乏時期過來的人都知道,買一塊肥肉煉成大油炒菜用。意思是煉大油的時候,油梭子還白著呢,沒煉到時候。
話俗理不俗,初學寫作的人,一定要堅持長時間的煉,不能看到油梭子出油了,就認為煉到時候了,NO, 還差得遠呢。要想寫出有質量的文章,必須加強學習堅持煉。學習就要從理解、思考、運用,這6個字上面下功夫。比方說看到幾個名詞:“降維打擊”、“反脆弱”、“時間黑洞”、“金字塔原理”等等。看懂了嗎?理解了嗎?理解透了嗎?理解了之后思考了嗎?思考什么?怎么思考?怎么運用?在什么地方可以恰如其分的運用?
多問幾個為什么,才能知道是什么,或許就會知道應該做什么。有些文章、有些段落要多看幾遍,看完之后要復述或敘述給身邊的人,或者默寫出來,或者仿寫出來,要反復琢磨,使其內化成自己頭腦里的知識。(費曼學習法,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平常所說的“格物致知”。養成這樣習慣性的思維,踐行這樣習慣性的堅持。才是提高學習效果的途徑,才能逐步寫出有質量的文章。不能只停留在“聽課、看書、做筆記”這種自欺欺人的假忙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