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節,有一些特別。突然來襲的暴雨,讓月亮羞羞答答難露芳顏。中秋,豈能無月?讓我們一起聊聊月亮話題吧。
當西方文化熱戀著日神阿波羅時,我們的民族更鐘情于朗朗明月。詩經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可謂是最早的一首月下懷人之詩。一路走來,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鄉愁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的坦蕩情懷,從“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的浪漫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飄逸,一輪明月,包容下中國文人多么豐富的情感--鐘情靜思、崇尚坦蕩、渴望浪漫、怡然自樂……
月亮是中國藝術精神的體現,月亮是中國文化的原始意象。欣賞和理解中國文學與中國人的思想狀態,離不開對月亮的欣賞和體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幾位作家筆下的月亮描寫吧。
1.中秋月
余光中
一面古鏡,
古人不照照今人 ,
一輪滿月 ,
故國不滿滿香港
正戶戶月餅,家家天臺 ,
天線縱橫割碎了月光 ,
何日重圓,
八萬萬人共嬋娟。
仰青天,問一面破鏡
(1975年寫于香港)
余光中:鄉愁、離愁
當代詩人中,余光中也許是最鐘情于寫月亮。他的《中秋月》道出了詩人對現代化使得當代人的懷舊夢也再難圓滿的愁思。最后那句“何日重圓,八萬萬人共嬋娟?仰青天,問一面破鏡”則寄托了詩人盼望祖國統一的夢想。余光中無疑是當代最優秀的漢語詩人之一。從他熱衷寫月亮就可以看出他對古代詩歌精神的自覺繼承。同時,他又為月亮意象注入了豐富的當代感:從思鄉到對祖國統一的向往,從穿越今昔的意識流到批判現代化的立場……在他的筆下,月亮散發出悲涼、傷感也豪放的悠悠寒光。
2.《白晝的月亮》
顧城
白晝的月亮呵——
像冰山的心臟,
靜靜飄浮在藍天的海洋上。
溫暖的天海之水,
撫平了你的裂痕,
洗去了你的悲涼……
但卻永遠不能溶解
你心中的冰凍,
那是比水晶更純的哀傷。
白晝的月亮呵——
像一片巨大的珠蚌,
悄悄地沉浸在云朵的淺灘旁。
富庶的風潮之波,
送來了朝霞的異彩,
送來了霓虹的奇光……
但卻永遠無法代替
你心頭的星珠,
那是比鉆石更美的希望。
我愿作一枚白晝的月亮,
不求眩目的榮華,
不淆世俗的潮浪。
終生忠于——
一月八日的悲慟,
四月五日的向往……
顧城:希冀與失落交織
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可今人的心境已變。《白晝的月亮》的獨特在于:還很少有人這樣寫過月亮。因為“朝霞”、“白晝”的出現而不再圓滿、不再明亮的月亮。這樣的月亮是殘月,可詩人卻把它寫得那么美好,表現出非常復雜的情感——那殘月象征“一月八日的悲慟”、“四月五日的向往”象征著那悲慟和向往的被擠壓。然而,詩人卻一直注視著那殘月,帶著“比水晶更純的哀傷”。
3.張愛玲太愛寫“月亮”了:
黃黃的月亮斜掛在煙囪,被炊煙熏得迷迷蒙蒙,牽牛花在亂墳堆里張開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搖著栗色的穗子。(《牛》)
摩興德拉的窗子外面,斜切過山麓的黑影子,山后頭的天是凍結了的湖的冰藍色,大半個月亮,不規則的圓形,如同冰破處的銀燦燦的一汪水。不久,月亮就不見了,整個的天全凍住了;還是淡淡的藍色,可是已經是早晨。(《沉香屑 第二爐香》)
今天晚上有月亮,稍帶長圓形的。像一顆白凈的蓮子似的月亮,四周白蒙蒙的發出一圈光霧。對過有一個黃色的大月亮,低低地懸在街頭,完全像一盞街燈。今天這月亮特別有人間味。它仿佛是從蒼茫的人海中升起來的。(《十八春》)
那時天色已經暗了,月亮才上來,黃黃的,像玉色緞子上,刺繡是彈落了一點香灰,燒糊了一小片。 那天晚上,果然有月亮。喬琪趁著月光來,也趁著月亮走。月亮還在中天,他就從薇龍的陽臺上,攀著樹椏枝,爬到對過的山崖上,叢林中潮氣未收,又濕又熱,蟲類唧唧地叫著,再加上蛙聲閣閣,整個的山洼像一只大鍋,那月亮邊是一團藍陰陰的火,緩緩地煮著它,鍋里水沸了,骨嘟骨嘟的響。(《沉香屑 第一爐香》)
淚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銀色的,有著綠的光棱。 十一月尾的纖月,僅僅是一鉤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傾城之戀》)
張愛玲:蒼涼之月,千面之月
張愛玲筆下的月亮具有千面形象,具有她的獨特性,那就是她的細膩,曲折,深入,并具有將這種描寫匯入最終的也是最好的效果之中去的能力。如果說傳統的借月寫情,情與月亮的關系還是較為直白的,月亮只是寄情物,即只是被動地成為人的情感的見證物與表達對象,月亮與人的情感的關系還只是一種較為外在的關系,主要表明情在月亮的籠罩下具有了朦朧美,讓讀者體味不盡,那么,在張愛玲這里,對月亮的描寫不僅與情欲結合在一起,由于更加深入地挖掘并表現了人的內在心理,月亮與情欲的關系,就不僅僅只是一種結合在一起的關系,而且是一種共生的關系,月隨情生,情隨月長,月亮是情欲,情欲是月亮,沒有月亮之前似乎沒有情欲:沒有情欲之前似乎沒有月亮,這就擴大了月亮意象的內涵空間,從而成為表現更為深廣內容的藝術手段。
4.《對月》
賈平凹
“月,夜愈黑,你愈亮,煙火熏不臟你,灰塵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間的一面高懸的鏡子嗎?”“你出現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說明這個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著啟示:萬事萬物,就是你的形狀,一個圓,一個圓的完成啊!”“但愿你在天地間長久,但愿我的事業永存。”
賈平凹:空靈、灑脫
賈平凹喜歡給他筆下那些清新、純樸的女孩兒起名為“月”--如他的成名作《滿月兒》中的滿兒和月兒,《小月前本》中的小月,《廢都》中也有一位柳月。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也題為《月跡》,其中就有《月跡》、《對月》、《月鑒》諸篇是感悟月亮的。中國的文學和藝術,是很講究虛實相生、于有限中表現無限的。賈平凹的散文、小說,常常能夠寫出空靈的氣韻來,與傳統文化對他的熏陶有關,也與明月給他的頓悟有關吧。
5.莫言《金發嬰兒》
“她看不到月亮,她感覺到了月亮,她覺得一輪紅月亮掛在兒媳婦的臉上,又大又圓。”她的兒子,那個軍人孫天球,也在得知了老婆出軌的消息后趕回家。那天,正是一個怪異的月夜--一團桔黃色的云不知從哪兒冒出來,在無邊無際的空中追趕著月亮。那團黃云毛茸茸的,形狀像只長毛獅子狗。月亮不時被獅子狗吞沒,又不時從它肚子里鉆出來。這種殘酷的游戲一直延續了兩個多小時……如果想象力豐富,完全可以聽到狗吞月亮時那種野性的咆哮和月亮匆匆逃跑的喘息,還可以看到幽藍的狗眼和鮮紅的狗舌,狗嘴里的涎水像玻璃纖維一樣在空中飄舞。
……
月亮射穿狗肚皮,透出暗淡的黃光,天地萬物都變得瘋狂神秘。
莫言:紅月亮,凸顯人性瘋狂
莫言是“新潮小說”的代表作家,也是“尋根文學”的一個代表作家。他喜歡寫“紅月亮”。例如短篇小說《枯河》的開篇--“一輪巨大的水淋淋的鮮紅月亮從村莊東邊暮色蒼茫的原野上升起來時,村子里彌漫的煙霧愈加厚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的那種凄艷的紅色。”這樣的描寫為小說涂上了凄慘的底色。于是,“紅月亮”便成為了瘋狂人性、怪異人生的隱喻。在《金發嬰兒》中,一個軍嫂追求自由愛情的故事也使得其中關于月亮的描寫呈現出恐怖的色彩,凸顯了人性的瘋狂神秘。
6.《游園驚夢》
白先勇
“竇公館的花園十分深闊,錢夫人打量了一下,滿園子里影影綽綽,都是些樹木花草,圍墻周遭卻密密地栽了一圈椰子樹,一片秋后的清月,已經升過高大的椰樹干子來了。”
“錢夫人立在露臺的石欄旁邊,往天上望去,她看見那片秋月恰恰地升到中天,把竇公館花園里的樹木路階都照得鍍了一層白霜,露臺上那十幾盆桂花,香氣卻比先前濃了許多,像一陣濕霧似的,一下子罩到了她的面上來。 ”
“竇夫人回轉身,便向著露臺走了上來,錢夫人看見她身上那塊白披肩,在月光下,像朵云似的簇擁著她。一陣風掠過去,周遭的椰樹都沙沙地嗚了起來。”
白先勇:將意象融入意境中
在白先勇的小說中,意象是融入在意境中的,是構成意境的關鍵因素。總的來說,白先勇力求把寫實和象征的并存關系在特定的場景中獲得融化和消解,主張營造一個個充滿情調和氣氛的關鍵性情景,先用寫實把那種氛圍刻畫出來,再讓象征意味從這個氛圍中散發出去,這些寫實和象征并存的場景以及象征背后所蘊藏的歷史感悟、人生滄桑、文化鄉愁給他的作品構成了一種內在的蒼涼詩境。(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