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一則中國女留學生在美國被中國同學實施校園暴力的新聞在中國傳得沸沸揚揚,幾個十幾歲的青少年對他們的同學實施各種殘酷虐待行為,包括扒光衣服、用煙頭燙傷乳頭、強迫其吃沙子、剃掉頭發逼她吃掉等。
|?那些施暴學生的家長迅速到達美國,妄圖以行賄的方式幫自己的孩子“擺平”這件事,但最終沒有得逞,這些孩子在美國最高被判處了13年的刑期。
|?類似的事件在中國大陸和世界各地都并不罕見,為什么校園霸凌等問題在青少年中如此盛行?
|對這些青少年的問題,成年人們正視了嗎?我們能做什么?
為什么我們總是“長不大”?
前段時間,有一本名為《巨嬰國》的書火遍了中國大陸。
所謂“巨嬰”,就是沒有長大,“巨嬰國”也就意味著有很多成年人沒有順利的長大,而成年人的問題其實是從青春期開始就出現了。
當青春期的孩子出現了各種問題行為時,家長也總會給孩子貼上“不懂事”、“沒長大”的標簽。
可是,家長的一句“沒長大”真的就能將孩子青春期的問題一筆帶過嗎?
近來頻頻傳出的青少年“校園霸凌”、“強奸殺人”等讓人感到刺耳的案件讓我們不得不正式這些“長不大”的孩子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這里,我想試著用心理學大師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論來剖析青少年的各種“長不大
”的問題行為。
埃里克森:
?與弗洛伊德、榮格等心理學名家共同被評為“二十世紀更偉大的心理學家”
?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
?普利策獎得主
?哈佛醫學院倍受研究生歡迎的課程“人的生命周期”講授者
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指的是我們在尋求自我的發展中有關自我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比如我們的理想、信念、職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的思考和選擇。
而自我同一性的確立意味著我們對自身已經有了充分的了解,能夠確立起自己的理想與價值觀,對未來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我們的“長不大”,用埃里克森的理論來說,就是沒有確立好自我同一性,也就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
為什么會出現自我同一性的問題
埃里克森在他和他妻子共同提出的“人類心理社會發展的八階段理論”中認為,青少年時期我們應該完成的“作業”是回答“我是誰?”的問題,而回答這一問題所需要解決的矛盾就是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亂之間的矛盾。而他妻子的著作《智慧與感覺》中也對我們各個階段所要解決的其他矛盾有著詳細的描寫。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父母在驚喜這種變化之余,應該認識到這種變化首先震撼的是青少年自身的心靈。
在這一時期,他們會對自己格外的關注,也會變得更加敏感。
因為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每個青少年都會不由自主地思考諸如“我是誰”、“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等問題。
而一旦對自己有了這樣的疑問,這些孩子必定會動用他們過去和現在有關他們自己和社會的全部知識來回答這些問題,并且在這一階段做出他們未來將抱著何種策略生活的種種嘗試,在各種嘗試后做出最終的選擇,一旦他做出了某種一致的選擇,他們就獲得了同一性,長大成人了。
而自我同一性的確立,也標志著青少年階段的“作業”圓滿完成,為逐漸形成的健康人格打下最重要的基礎。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把青少年期的孩子送出國讀書,而這一時期正是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建立的黃金時期。正如埃里克森的著作《洞見與責任》中所描述的,這些出國留學的青少年就像一個個移民,而這種去到一個陌生世界的新身份無疑又給了正在建設自我身份的青少年又一個心理上的“創傷”。
如果沒有確立自我同一性,會發生什么?
如今的家長如此熱衷于孩子的教育,其實是現今社會競爭激烈程度在教育方面的反應。
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在最關鍵、學習效率最高的階段努力打地基,爭取自己的孩子在進入社會的時候,起點能夠比其他孩子高一點,最起碼不能比別的孩子低,所以希望通過補習班、興趣班等各種方式鍛煉孩子的學習能力,提升他們的素質。
但是,除了學習成績層面的關注之外,父母也應該注重孩子心靈層面的健康,讓孩子在進入社會之時,真正達到人格上的獨立,能夠按照社會規范去生活。
自我同一性完成了,人格也就獨立了,同一性的確立,關系到一個人的健康發展,關系到他能否更好地適應社會,能否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
反之,如果一個孩子沒能很好地確立自我同一性,會發生什么呢?
他們可能會發展出自我中心、個人崇拜、狂熱主義等不良社會態度,將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強加于人而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
或者會崇拜暴力組織、復仇組織、吸毒組織等,卷入和采取某種破壞性的行為,將自己從主流社會的規范中分離出來。
如果家長不重視孩子在青少年期可能發生的自我同一性確立的問題,那么他們內心的問題很可能會反應到外部世界,嚴重地可能就會出現“校園暴力”等問題。
若在青少年時期沒有很好地確立自我同一性,就無法在接下來的人生中順利地工作和生活,影響人一生的發展。
幫助孩子“長大”,家長能做什么?
開放明主的親子關系
開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氣氛,有利于青少年正確認識自我,對有關自我的發展進行思索,自主地選擇自我的發展道路。
過于溺愛或濫用權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l過于溺愛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給孩子進行自我探索的機會;
l過于嚴厲的父母可能會讓孩子屈從自己的意愿。
這兩種情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確立。
父母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
埃里克森認為,自我同一性包括一種自信:即有信心讓自己滿足他人的期望。
l父母期望過高,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也滿足不了父母的期望,失去自信。
l父母的期望不符合孩子自己的發展愿望,也會影響孩子自我同一性的確立,以至于失去夢想,不再期待未來。如強迫孩子學鋼琴、學畫畫等。
高壓之下,給孩子一個緩沖期
埃里克森將青少年期稱為心理的延緩償付期(psychological?moratorium)。
心理的延緩償付期是允許還沒有準備好承擔成人社會義務的年輕人有一段拖延的時期,或者強迫某些人給予自己一些時間。
而這又不止是一個緩沖期,青少年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觸及各種人生、思想、價值觀,嘗試著進行各種選擇,經過多次嘗試,反復循環,從而決定自己的三觀和將來的職業,最終確立自我同一性。
國外流行的間隔年(gap year)的意義也是如此。
埃里克森建議青少年拿出一段時間去旅行,在旅行的過程中達到自我了解,他認為這段時間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很有意義,成人社會在這段時間不能對他們有過高的要求,不要拿成人的理想和標準逼迫他們,而是給他們時間、空間和選擇的可能性,因為他認為青少年仍然需要“游戲”。
正如他的著作《游戲與理智》中寫的“兒童的游戲與老人的理智是他們在各自的季節收貨的果實”。
?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可以理解為社會問題的反應,孩子的社會就是成人社會的一面鏡子。
?幫助孩子真正的長大,確定自我同一性,形成健康的人格,不管是對于孩子自身的發展,還是對于社會的健康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希望家長在如今跟風報班、買學區房的焦慮風氣和校園霸凌等社會問題頻頻發生的背景之下,能夠騰出時間好好想一想,除了幫助孩子獲取知識之外,是否更應該幫助他們形成一個健康、獨立的人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