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奇葩說》第一季海選的時候,有一名參賽選手叫梁植。他取得了清華大學法學學士、金融學碩士和傳播學博士學位。頭頂如此耀眼的光環,他向場上三位評委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請問三位老師,我這樣的一個求學歷程,適合什么樣的工作崗位呢?"
這個問題引起了三位老師的強烈質疑。曉松老師更是直言:
"作為清華最優秀的在校生之一,一不胸懷天下,二無改造社會的欲望,卻在這里問你要干什么,我覺得這很危險。"
聞之汗顏。
2
處在求職季的邊緣,我不久也將面臨同樣的問題。各個場合大家都在討論要選擇高薪光鮮的外企還是相對清閑穩定的國企,是做技術還是做市場,是留在北上廣還是逃離……
總而言之,是希望自己的職業無限接近"錢多事少離家近"這一目標,而鮮有人談及"我想要改變一個行業或我想實現怎樣的社會價值"。
我認為這是造成"求職恐慌"的原因之一。表面上看,很多人從校園步入職場會面臨環境的轉變,難以短時間內適應而引起焦慮和恐慌。實際上,則是不清楚自己的目標,無法看清遠方而根基不穩,無所適從。
3
我也曾經歷過這樣的迷茫和困擾。我以為,這與家庭的教育理念不無關系。
小的時候,父母對我的學習成績要求很嚴格,督促我全方面發展。至今我非常感謝他們幫我建立的良好習慣和學習能力,但于此同時,我也感到自己之前的努力只是為了取得更好的分數,而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歡什么。
因此,當大學離開父母,自由生長時,就會經歷強烈的思想動蕩,質疑自己奮斗的目標。
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有過同樣的經歷。直到現在,父母依然會說:
"一定要去考公務員啊,工作穩定生活規律,適合女孩子。"
"不要做語言類的工作,語言只是工具,不能當成職業。"
我想,也許這些是父母那個時代的思想烙印,也是他們幾十年來的經驗總結。但這種"為你好"的方式,也容易讓我們局限在功利和現實的傳統觀念里,失去獨立思考、獨立決斷人生的魄力和勇氣,也容易讓我們沒有空隙去問問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4
曉松老師在節目里說:
"名校,國之重器。名校對你的培養,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
我想不一定每個人都有這樣遠大的抱負和淵博的胸懷,但是至少我們要做到看清自己,接納自己,不輕易因為別人的判斷而賭上自己的人生。
一位在哈佛的師姐跟我說過,她覺得:
那里的很多學生都有一種"迷之自信"。談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眼睛里有光。
就像奇葩說里的議員,每個人都有鮮明的個性和迥異的談吐方式,但每個人都對自己很自信很接納,分外相信自己努力的意義。無論他們自己的理想是大是小,是與世俗的判斷全然一致還是格格不入,我都很欽佩他們的清醒和果敢。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一肩擔起自己的理想,在現實中找到支點,內心自在,散發光芒。
愿每個人都能成為"眼睛里有光"的人,不畏懼,不懷疑,心懷理想,在江湖闖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