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很喪,喪到提不起精神來做任何事情。
導火線說來可笑,只是因為周二的課堂展示沒有做好而已。看到她們在講臺前脫稿演示,收放自如,而自己卻只能照念貼滿文字的PPT,那一刻,我十分羞愧。
我的羞愧來源于兩方面。第一,我羞愧自己的隨波逐流。看到她們休閑打鬧,我于是也在玩手機,同時心里默默安慰:這次肯定也是念完PPT就好了。然而我不知道的是,她們此刻休閑打鬧是因為早已做好準備,已不需要再準備什么。第二,我羞愧自己知行不一。我在很早就知道演講與口才很重要,也曾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培養自己這方面的能力,甚至貼了一張小紙條在書桌前的墻上,但這次這么好的一個鍛煉機會,卻被自己結結巴巴的普通話胡亂搪塞過去了。
于是,開始對自己失望,別人都變好了,怎么自己還是這樣差?一點沒變。
我周圍的人,有的績點3.8,有的大一就通過了ACCA九門課程,有的英語口語發音標準、看美劇不帶字幕,有的在學生組織已經坐到了副經理職位……別人目前所做到的一切,都讓我艷羨,因為我都做不到。
2016年秋大家一同起跑,現在我已落后。
我以為自己在變好,可我沒有。
這世界上最可怕的是自我感動,而我,恰恰是一個太愛自我感動的人。
做了兼職,參加了幾場比賽,做了幾次志愿者,堅持了兩個月的早起,四個月的書法,五個月的英語,320天的扇貝打卡,近一年的每日日記,于是我開始膨脹了,覺得未來可期,自己正在向目標前進,可是,真的是那樣嗎?
做兼職時的表現并不算好,比賽都是劃水,從沒進過復賽,心水的匯豐志愿者最后并沒有參加,十一月中旬開始日日熬夜,日日晚起,書法半途而廢,聽英語的時候還不能好好地做筆記,扇貝上有時也不走心。
有人說:不必太過追求結果。我奉此為圭璧,每次碰壁,都自我安慰:看,你已經參與了,你已經很棒了,結果不重要。
《閃光少女》里面千指大人的話指戳我的痛點:"嘗個新鮮就滿足了,活得這么隨便,你當人生是試用品嗎?”
我就是那個嘗了新鮮就滿足的人,那個善于自我感動的人,陳驚至少在過程中真真實實地努力了一把,而我,在很多時候,只是覺得自己很努力。于是我會抱怨:為什么自己這么認真學習,績點還不高,還拿不到獎學金?
我在想,是不是自己把目標定得高,于是總覺得自己多么多么努力。但其實,自己真正的努力并不夠。就像,年初決定今年要看完50本書,于是每次看書的時候,都覺得,嗯,我是要看完50本書的人,我很厲害了,我很努力了。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我也沒看完50本,比我看書數量看得多的人肯定一抓一大把,更何況,以讀書數量這一標準來衡量讀書,本就欠妥。
這一年過得太倉促,很多目標都沒有實現。
年初一口氣寫下九個目標,真正實現的,一個也沒有。對,嚴格來看,一個也沒有。要學會做菜,現在連土豆絲都切不好,要好好鍛煉身體,現在連學校的晨跑次數都沒跑完,要拿獎學金,績點卻……年初所有的憧憬都只是憧憬而已,就好像,目標只是目標,你不去實現,它和你其實一點關系都沒有。
可要說這一年是真的白過了嗎,好像也沒有。
現在的自己還是和一年前的自己有那么一丟丟的差別,到底在哪里,其實我也不太說得出。
大概,是學會和以前的朋友揮手告別。不再自私地覺得曾經要好,那這一輩子就得要好,永遠不能離開彼此,畢竟我們都還在成長,我們還會遇到很多人。大概,是有了勇氣去跳出舒適區。我,不僅缺能力還缺勇氣,但至少開始自我折騰,不再僅僅是空想家。大概,是嘗試承擔責任和對自己有信心。當leader很辛苦,責任重,但是也沒想象中那樣艱難。大概,是懂得了獨處的意義。也在孤獨中掙扎過,后來發現,與自己為伴,才能更好地成為自己。大概,是更感恩生活中的一切。相比于曾經的抱怨生活,我開始珍惜生活給予我的一切,因為和這世界的陰暗面相較,它對我真的太溫柔。
這一年,我也遇到了很多驚喜。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最喜歡的歌手,聽她的歌,會感覺彼此靈魂發生了共鳴。關注了一個我最喜歡的公眾號,公眾號的主人和我想象中的那個自己很像。愛上了一個小眾APP,每天都可以隨意在里面寫點東西,記錄生活。
開始寫的時候真的很崩潰,因為,我的心情就像過山車,有高峰,有低谷。高峰的時候,覺得自己可以上天摘星星摘月亮,低谷的時候,覺得自己卑微到塵埃。又時好時壞,一點點小事都可能摧垮我,讓我開始抑郁,開始推翻自己。但是,寫到這里,心中的陰郁開始緩緩散開。卑微到塵埃的時刻,認真客觀地反省過去的自己,雖然能力不行,表現差,但是,其實也不是很差吧。我是沒變,可我也變了啊。
2017年,一半的十八,一半的十九,即將逝之不復。我這個人太容易變喪,總要周期性地和自己的負能量做斗爭,但還是堅信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希望來年越來越強大,做一個充滿活力的人,能夠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