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行為金融學,感覺真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覺得傳統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假設是一大敗筆。如果人都是理性的,怎么在股市上會有追漲殺跌的情況?為什么恐懼和貪婪是投資者永遠難以克服的障礙?承認人的不理性,才能夠正視投資行為偏差,才能有意識地進行一些“反人性”的操作。
專業人士的專業之處,不僅在于知識技術,更在于心理能力
最近我就發現,買股票和買股票型基金(以下簡稱基金),表面上看風險和收益很相似,但是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也有著相反的思維邏輯。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買了一只股票,虧損了20%,你會止損嗎?其實你很可能舍不得,也許還想著要去抄底。但如果你買了一只基金,虧損了20%,你會止損嗎?很可能會,而且你會把基金經理罵個狗血淋頭。原因很簡單,買股票是你個人的選擇,你很難承認自己錯了,而買基金有個“背鍋俠”,止損時心理好受些。
我一直深受彼得林奇先生的影響,認為散戶在股市上是有很大機會超過專家的。買自己熟悉的股票,長期持有,收益肯定能超過大部分的基金經理。但是經過多年股市中的摸爬滾打,我不得不承認,買自己熟悉的股票容易,長期持有很難!散戶恨不得每天都在股市中操作一下,做個波段做個T,稍微有個利空立刻跑路,有個利好馬上加倉,在熊市中很難擺脫被割韭菜的命運,在牛市中也只是喝點別人剩下的湯而已。
有些人覺得基金經理是草包,主要是近年來基金業發展太快,魚龍混雜比較嚴重,優秀的都由公奔私了。專業的基金經理,尤其是從業超過10年以上,經歷過3個以上的牛熊轉換,年復合收益率還在10%以上的,都不僅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更有強大的內心。這種鍛煉其實是常人很難想象的,就算是公募基金經理,不論基金盈虧都收手續費,但如果持續下跌資金縮水,也有清盤的風險,所以壓力還是挺大的。
這里有一張圖,來自夏春博士在喜馬拉雅上的行為金融學課程。過去10年,居然有14支基金收益,超過上海北京的房價上漲幅度!而且有一百多支基金漲幅超過滬深300的138%。所以說,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還是有道理的。
股票要分散投資,基金能以一當十
具體來說一下股票和基金的差別。大家都知道“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道理,但是普通大眾,在真正買股票的時候卻是集中投資。據一個美國股市散戶的調查,30%的人只持有一只股票,其中一半還是自己公司的股票;20%只持有兩只股票;10%的人持有三只股票。我相信A股的散戶也差不對是這個比例,只是買自己公司股票的可能少些(也許公司還未上市)。
也許有人要質疑了,我就是想買熟悉的公司不對嗎?這話其實不對,也體現了大多數人“過度自信”的心理偏差。當年美國安然公司破產的時候,很多員工才發現自己只持有安然的股票。商業社會變化極快,一個行業可能都轉瞬即逝,世界五百強公司的平均壽命也才40年。股市上的分散投資,一定要在行業層面體現。A股不完全統計,大類行業有20多個吧,我個人建議買3-5個不同行業的股票差不多了,每個行業選1-2個公司,設置個七龍珠、九連環組合就好了。不了解那么多行業怎么辦?其實就又是另一個話題了,既然要當個股票投資者,就要多加強學習啊!阻礙大家富裕的重要障礙有兩個,一個是害怕虧損,另一個是不愛學習。
基金經理在風險分散方面比個人投資者做的好,是因為基金是有相關要求的,比如單一股票比例不能過高等,這種強制要求下的做法肯定不能讓基金買一支妖股,但是風險也小了很多。如果個人想向基金經理學習,就要學會分散投資。如果買基金是不是要買很多支呢?原則上也是一樣的。但是現在有一些智能投資的策略,可以自動幫你捕捉板塊輪動的機會,比如蛋卷斗牛八仙過海、天弘九核驅動行業等,倒是非常方便。而且最簡單的就是買滬深300指數基金了,涵蓋了幾乎所有的行業板塊。
不知不覺又寫了這么多,下次繼續說說買股票和買基金的思維差異吧。我建議多向基金學習,股票投資更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