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師又出書了,而且在圖書暢銷榜名列前茅,不由得不去買來讀一讀。
這本書經過一個晚上3個小時的時間就讀完了。讀完了,也了解了,于是也就有了點心得,不吐不快。
一本厚厚的近250頁的小說。包括自序,題記,故事部分,劇本部分,還有兩個附件分別是劇本劇照以及劇本手稿選頁,末了還附了秋雨合集的總覽。
很別據特色的布局,獨出心裁的格調。而我僅僅是看了故事部分便作罷了。
就讓我們先看一看很高大上的題記吧:
我用無限的嘮叨,讓一個象征結構披上了通俗情節的外套。而且,隨手取用了中國古代的衣料。
斯特林堡說,好作品是成人的童話,因此未必要有兇殺和毒藥。成人為什么還要有童話?萊因哈特回答道,為了喚醒復生的奇妙。
喚醒復生的奇妙?那就免不了,還要表現喚醒前的昏睡、夢魘、潦倒。
但是很多藝術家總是過于急躁,留下了潦倒,遺失了奇妙。
既然如此,想必這應是一本異常奇妙的小說,促使著讀者急不可奈地讀下去。
原來,我根本并不是作者在封面上所描述的,這是一個愛情故事。我反而覺得是一個諷刺小說。諷刺古代的男尊女卑,諷刺科舉制度以及文人墨客的虛偽做作,諷刺官場的黑暗和文武百官的丑惡。
余大師的這個故事, 綜合了梁山泊與祝英臺的女扮男裝,綜合了女附馬中的誤中狀元,還有其他一些在古代流傳已久的歷史傳說中的故事情節,硬生生地捆綁在了一起,組成了一部所謂的愛情小說。
故事梗概大致如下:
一位頗有才華的女人名叫孟河。母親去逝后打算去京城尋覓失散20年的父親,這位父親于20年前進京趕考,從此杳無音訊。在途中和眾多考生一起乘船,結果遇到了大河結冰,生命危在旦夕,這時候有個考生奮不顧身,以已之力開始鑿冰,終于讓船順利靠岸,他的名字叫金河。而他也因為勞累過度以及冰冷導致胳膊殘疾,無法去應試,而整條船上的考生毫無同情心,只顧個人的憂患和前途,拋棄了他們。這個時候孟河就決定先不去尋父了,替金河去趕考。結果中了狀元,偏偏又被公主看上,而狀元的名字又是金河。到最后又發現他的父親就在迎接她的文武百官之中。于是她懷著對這群百官和進士的鄙視和厭惡,又在公主的幫助下,毅然離開了京城,和心愛的人走在了一起同,從此過起了美好的市井生活。故事結束。
到這里, 也不想再多說什么,那些讀《文化苦旅》的讀者們都長大了,但余大師還停留在那里,甚至還在后退著。這本書起點那么高調,包括排名,包括自序,包括題記,包括余大師的名聲。結果卻是,放下了大師的水準,卻沒有放下大師的架子。
而大師對男主金河的塑造,更是可憐的寥寥數筆,看罷全文,只知此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除了鑿冰救人的背影,其他時候的形象空泛乏味,只有骨骼沒有血肉。孟河虛假,金河干癟,孟河因金河做了一件偉大的事而愛上金河,金河自然接受了孟河,那沒有心跳的愛情只是水到渠成的一個情節罷了。
而此書的道理又講得太直白,太突兀,太急功近利。那些本應精彩的情節被作者直接忽略掉了,直接蹦至有理可講的環節,理由是那些驚心動魄的情節換做是一般的作者也能寫得風生水起,所以大師就不著力描繪了。簡直令人哭笑不得,試問有哪個擅長偷懶的作者,能像余大師偷懶偷得這么理直氣壯!
由于看透了走仕途的文人,余大師的書中充滿了對這一群體的鄙視和批評,但大師在自己書中扮演的,不也正是一個自戀又功利的文人么?
余大師,作為一個不被您尊重的無名小讀者,我宣告和您再一次神交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