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
01
大學時候做家教的第一天,我就被驚到了。
第一次去學生家里上課,13歲,男孩。他站在家門口安安靜靜的等著我,給我倒水,領著我進房間,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樣?!袄蠋?,別看了,我爸媽不在家”,這是他跟我說的第一句話。嗯,我微微側目的小動作都被他發現了,很仔細。
交談間,逐漸少了一絲剛見面的拘謹,多了一份這個年齡段孩子應有的活潑??苫顫娙粵]有耽誤他的效率,我是來給他輔導作文的,家教的兩個半小時內,他不斷地提問,我不斷地回答,講到興起的時候,引經據典,他也能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我有些好奇,“這些故事你都聽過嗎?”,“沒有,我是從書上看來的?!彼湴恋耐崎_移門,原來屋子的隔間是一個小書房,除了一張桌子一張椅子,三面墻上全都是書。你能想像我被這三面書墻包圍的感受嗎?除了震撼,還是震撼。
家教的時間很快就結束了,大概是性格相投的緣故,他纏著讓我繼續教他更多的寫作內容,態度認真,我也不忍拒絕,索性就安下心來繼續指導,直到敲門聲響起,他的父母回來了。
習以為常的打招呼,卻更讓人如沐春風。在和他父母的交流中我才得知,請家教老師是他自己提出來的,起因是孩子從小在國外長大,回來后語言雖然適應了,但寫作卻還沒能找到方向。
因為父親是大學里的文科教授,母親是出版社的專欄作家,從小他就在書堆里長大。小的時候什么都不懂,爸爸媽媽做什么,他也就跟著做什么。于是,見到最多的場景,就是三個人各捧一本書,讀到歡喜處,就一起聊一聊。
按理說父母都是能人巧匠,為什么會讓我來教他呢?原因無他,就是想讓孩子接觸更多的想法,從更多的人身上學到不同的認識而已。這個場景里,父母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順水推舟,孩子喜歡,自然也不抗拒,做的開開心心。
聯想到從前親戚家其他孩子請家教,每次上課,父母忙里忙外招待,孩子不情不愿上課,時間一到不管學習計劃有沒有完成,立刻撒腿走人,要么抱著手機不放,要么玩著電腦游戲目不轉睛,父母卻焦急的送老師出門,詳細詢問孩子情況如何,就好像學習都變成了父母的事情...我不禁感嘆:別人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樣。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我絲毫不懷疑這個孩子會像他的父母一樣,長大之后可以在某個領域取得極其兩眼的成就,他謙卑又好學,主動又認真,父母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他堅實的后盾,這樣的孩子,有不成功的理由嗎?
02
那么,我們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怎么辦呢?
BBC有一部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它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英國孩子,記錄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從7歲開始,每七年記錄一次,一直到他們的56歲,結果令人沮喪。
這項歷時49年的研究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普通人家的孩子,比起條件優渥人家的孩子,成才的可能性要低很多。只有一個孩子出生在普通人家,最終憑借自己的個人能力打破階層的壁壘成為了富人,而這個概率恰好是7%。
我們所不忍心說出的另外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長們,沒有與學校及社會匹配的視野與觀念來引導孩子的學習行為。
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父母,已經過了那個動不動讓孩子放棄學業的階段了,但是卻一不小心又會步入另一個極端:懂得了學習重要,卻把學習當作孩子唯一的事情。可時間和效率往往從來都不是對等的。
“你要讀書,學習好才能有出息”
“你要讀書,不然就會像誰誰誰一樣”
我實在是為我們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擔憂。
我們總是不愿意承認,教育,其實真的不是一件單靠父母拼蠻力,孩子拼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事情。和學生及家長打交道越多,就越發現:孩子就是家庭的縮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媽。
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教育真正的殘酷之處在于,如果父母自己的人生已經一敗涂地,再奢求孩子取得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父母如果已經努力經營好自己的人生,則孩子也取得成功不過是水到渠成。
很認同的一句話,出自前蘇聯杰出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一個家庭而言,父母是樹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們常常看到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們自身問題在孩子身上的開花。所以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跡,而是有跡可尋的因果。
孩子喜歡唱歌,父母覺得是不務正業;孩子想學跳舞,父母說你把這些時間用到學習上早就年級第一了;學校布置作業回來說要家長陪孩子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父母一直以工作為理由一拖再拖不了了之,漸漸的,這樣的孩子比同齡人差了一大截。
03
初中的時候學校里有個遠近聞名的混小子,放到現在,大概也算是那種校園霸凌事件的主人公,在每一天的爭吵與打罵中長到了小學畢業,父母離異,兩個人誰也不想管,平常都是家里的老人帶著孩子,沒有愛,接受著這個世界饋贈他的無限惡意。
這樣的孩子長成一個典型“小混混”的樣子也就不足為奇了。去年過年回來,聽人說他因為盜竊,已經三進宮了。原生家庭對他帶來的影響,以及發酵出來的蝴蝶效應,可見一斑。
父母存在的意義,說到底就是為了孩子提供成長的基石,和追夢的坐標。能夠給予多少,除了先天的物質條件,更多的在于自己的眼光和高度,否則面對那么多的選擇,孩子為了達成目標所要付出的努力和摸索的時間也會大大增加。
真正的家庭教育,是父母不斷的自我完善,在完善的過程中,帶著伴著孩子一起往前沖,而不是孩子孤軍深入、孤軍奮戰,最終敗下陣來。
永遠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拼爹上。
喜歡是最大的贊賞,評論是最好的鼓勵。
看得上的就戳下喜歡,點個關注咯~
轉載請私信,不告而取視為竊也,保留所有追責權利。
有寫的不好的地方歡迎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