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會死嗎?”女兒突然問我。
我很好奇,女兒不到4歲,會問這樣的問題。
原來,是鄰居比她大半數的姐姐,和她討論的話題。
我有點哭笑不得,這么小的孩子就開始討論這么沉重的話題。
我該如何回答呢?
關于我對死的回憶
回想我的小時候,對死充滿恐懼,我總擔心自己會突然死去。
記得,在高中,一次語文老師叫我們每個人寫一個題目,讓同學們隨機抽,然后課堂中隨機站起來講。
我鬼使神差的竟然寫下來:假如我死了
我的同桌竟然抽到了,她站來,顯然,她并不高興。
我看到班主任的臉也陰沉下來了。
當時我心里更是害怕的不得了。
語文老師說,這是誰寫的。
我自然是不敢站起來的,我想當時老師一定看出來是我寫的了。
這件事,我到現在都不敢和別人說,希望如果她們看到這篇文章,能原諒當時我的無知。
當時還是高中生的同桌對死的理解很到位,她由死談到了時間,談到了珍惜生命。
也許每一個小孩對死都會有這樣的一些經歷吧。
我想如實的告訴女兒,我也會死。
女兒聽了我的回答,立馬就哭了。
孩子對生命的探索
記得有一次,和女兒一起種豆芽。
女兒看到豆芽開始長大,非常的開心,充滿了各種美好的幻想。
第二天豆芽慢慢長大,女兒還把這個小豆芽記錄在她的畫本上。
第三天,豆芽開始變黑了。
女兒說,她要死了嗎,我不要豆芽死。又要哭了。
孩子總是特別的單純,特別的可愛。
于是,我給女兒讀了這樣一本關于生命的繪本。
《一片葉子落下來》生命最好的回答
這是一本關于生命的童話,作者通過一片葉子經歷四季的故事,來展現生命的歷程,闡述生命存在的價值。
一片叫做弗雷迪的葉子和它的伙伴們經歷了四季的變化,逐漸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在于經歷美好的事物,在于給別人帶來快樂;明白了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
這本書,文字比較多,配圖比較少,女兒并不是非常愛看。
但是,我給女兒讀這本繪本的時候,越來越覺得文字實在是太好了。
書中講的不是葉子,而是人與人交流,一片葉子的生命和人的生命是一樣的。
這是我讀過的闡釋生命的最好作品了,我決定用視覺筆記的方式,以自己的理解畫了這樣一幅圖給女兒。
女兒最喜歡秋天,因為秋天是個了不起的季節。
我喜歡葉子之間的對話。
葉子丹尼爾告訴葉子弗雷德,給人遮蔭,是樹葉的目的之一。
“什么是目的?”弗雷德問。
“就是存在的理由嘛。讓別人感到舒服,這是存在的理由。為老人遮蔭,讓他們不必躲在炎熱的屋子里,也是存在的理由。讓小孩子有個涼爽的地方可以玩耍,用我們的葉子為樹下野餐的人扇風,這些都是存在的目的啊。”
葉子丹尼爾又告訴葉子弗雷德,秋天就是這樣,樹葉該搬家了,有的人把這叫做死。
“我們都會死嗎?”弗雷德問。
“是的,”丹尼爾說。“任何東西都會死,不論是大是小,是強是弱。我們做完我們該做的事,我們體驗太陽和月亮,經歷風和雨。我們學會跳舞,學會微笑,然后,我們就要死了。”
最后,丹尼爾掉下來了,再后來,葉子弗雷德也離開了大樹,掉在了雪堆上,睡著了。
但是,他不知道,冬天來了,春天也就不遠了;也不知道,雪會融化成水;他也不知道,自己看似干枯無用的身體,會和雪水一樣,讓樹更強壯,他尤其不知道,在大樹和雪地里沉睡的,是明年春的生機。
如果你問我,反正都要掉落,要死亡,那么為什么還要來這里呢?
我要告訴你,只要找到存在的理由,即使終將離去,我還是要來到這里。因為,你可知道,在大樹和雪地里沉睡的,是明年春的生機……
女兒對死亡依舊似懂非懂,但是,當我們重新遇見落葉時,我們有了新的理解。
尊重生命,尊重每一片葉子。
珍惜生命,找到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