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無數次踏足海濱,也無法掩飾對于碧海藍天的向往。也許就像《進化論》里講述的,人從海里的單細胞生物進化為陸地的哺乳動物。又或者落葉歸根,人死入土。就是這種對于故土的執念,所以對海才會有種深入骨髓的執著,這和中國人對家的感覺不謀而合。
“青山環抱,海如琉璃”這是我對深圳天文臺的評價。
10月尾聲,天空依舊湛藍,輕松的列車從海濱公路疾馳而過,風里有大海的涼爽,也有夏日的燥熱。
車行到“月亮灣”景點,不得不轉車,在下車那一瞬間的回頭,憂郁的海平線就出現在眼前。那是一片碼頭,近處大小不一的船只并列著,船尾泛起白浪,或鳴笛,或行駛。遠處的海景房林立,錯落有致。而從平靜的海面上眺望,一座座孤島坐落,島上的巨石格外孤獨。
換乘另一輛車,難得一見的青果椰樹似乎向后倒去,又經過海鮮街,環形公路,不多時就抵達了曾經登上《中國地理》雜志的最美海岸景點“天文臺”觀景。
登山看海,這份獨屬的浪漫,也只有親臨的人才能體會。山下10元的接駁車雖然便捷。但是與路上的朋友五人成行,少了些許的落寞。
近了,那山谷的風徐徐吹來,不禁引人入勝,山谷地形將山分為兩部分,后方的山是金庸小說里的“徘徊忘暝色,泱漭成陰煙。曾是朝百靈,亦聞會群仙。而前方是“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就如同兩條匯聚卻不同的路,各有千秋,互不相讓。
上山的道路不算曲折,綠意盎然,那些白色的天文館像水母一樣散落在山腰,點綴著,閃耀著。在那里有便利的公共衛生間,天文學場館,里面有相關講座給疲乏的人們帶走倦意。
場館下的棧道從上而下,呈交錯的形狀,雖不寬闊,卻是一條從遠及近,靠近海洋胸膛的必經之路。
棧道上的俯瞰,兩邊的白色山茶花在風中搖曳,低矮的榕樹在山坡上婆娑,遠方的薄霧浮在海面,尚未消散,帶給人一種憂郁感受。那些靠近海浪的黑色礁石古樸而滄桑,潮汐來返往復,浪花十分潔白。再遠一些,那些島嶼被孤立在遠方,而天空漸漸遠去的云朵,就像那些美好的夢一般遙遠而孤獨。
兩點半聽了講座,又饒有興致來到山頂平臺,所在山的位置不同,就能看到不同的景色。
平臺上看到的海,由于太陽的升起,海面的朦朧感消失了,逐漸清晰起來。像玻璃的顏色,還閃爍著微光,又似乎是冰面,雖呈現出寒意,卻帶著暖色調。目光從高矮不一的翠綠樹叢中掠過,干燥泛白的巖石,直至湛藍色海洋,這種眼睛上帶來的視覺變化,實在是一種極致的享受。
山頂有一片巖石,許多人在此留念,也有天文望遠鏡觀察的學者。也都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另一邊是可以使用天文望遠鏡的場館。那是三臺組合型望遠鏡,功能不同,通過鏡像的組合導出天體運動的美好瞬間,由于正在調試,所以沒能體驗到,頗為可惜。
和其中兩個驢友做了分別,下山和另外兩個同齡人匯合,棧道下山的路,才算將美景近距離收納。快到山腳,就能聽到海狼拍打的聲音,那種沖刷巖石的美妙韻律,似乎大海的呼吸,讓人放松釋懷。
潮汐漲退的浪花,一層裹挾一層,無窮無盡,或大或小,大的撲打在光滑的礁石如同天女散花,小的則悄無聲息般消散。
不多時,就已經夕陽西下,天色漸暗。大海上只有即將靠岸的一葉孤舟了。這時的天空只留下一道橘色的縫隙,使得大海有了些黑色的神秘感,遠山也變得灰暗,那些急促撲打的浪花讓人對海心生畏懼。連海燕也不得不在暮色中倉促地歸來。
6點左右,天地之間的只有一抹灰色,海邊的依稀可見的燈光逐漸亮起,那些海灘邊停留的船舶,那些從海里刮來的風浪,那些來返的旅客,都成為了天地宇宙里的一葉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