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做產品找需求很重要。
可是怎么才能知道,找到的需求對不對?
或者需求太多,我們到底應該解決哪個呢?
第一,判斷需求靠不靠譜
從三個維度判斷:
1. 角色
2. 場景
3. 路徑
1. 角色
——要搞清楚提出需求的這個人,他的角色是什么,他提出這個需求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動機。
一個人的動機背后就是他的價值觀。
2. 場景
——需求的應用場景。
比如我們在一個咖啡廳聊天,這個時候,咖啡的應用場景就是社交
3. 路徑
——用戶提出一個需求,在設計的時候要考慮,能不能在一條完整的路徑上都能滿足他,而不是說,只能滿足這個需求的一部分。
舉個例子。大部分人都是在用了智能手機之后,才知道支付寶有個AA收款的功能。
實際上,這個功能五六年前,在電腦端的時候就已經上線了。
當時,AA收款是失敗的。
為什么呢?我們按上述方法分析一下。
首先是角色分析。
AA收款這個功能有哪幾種人會用?
第一種,朋友一起吃飯,可能會用到。
第二種,如果用戶是某個興趣團體的成員,比如某個球隊的隊員,他們常常一起出去踢球,也可能用AA收款。
第三種,就是用戶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團隊里,人數比較多,比如某個班的班長,常常要收班費,這樣也可能用到。再看這三種人會在什么場景下用呢?
第一種場景,我們和朋友出去吃飯,然后AA制付款。
現在已經有了當面付這個功能,付款的時候兩臺手機靠在一起就能轉賬。
在當時那個場景下為什么不行呢?
因為五六年前,智能手機還沒普及,如果要用AA收款這個功能,就會發生這樣的場景:
你在一家餐廳和朋友吃完飯,先付了錢,然后回家打開電腦,挨個問朋友的支付寶賬號是什么,
再一個個添加好友,最后發一個AA收款的請求。
這個場景實在是太復雜了,所以這種情況下,這個功能就不合適做。
第二種場景,對一個小團體而言,AA收款就很合適。
為什么呢?因為團隊是相對固定的,每次都是從這些人當中發起收款請求。
也就是說,用戶只要記錄一次每個人的賬號就可以,還是很方便的。
第三種場景,收班費。這個情況下,人數往往很多,
可能沒有人愿意連續輸入40多個人的支付寶賬號。
這種體驗太痛苦了,所以這個情況也不合適用AA收款。最后的情況就是,支付寶的這個功能,在上線后很長的時間里都沒有人用,
因為這個需求的應用場景和完成路徑并不匹配。但是,到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AA收款就變得好用了,為什么?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大家的智能手機里都包含通訊錄,
現在的AA收款不需要再去問每個人的支付寶賬號是什么了。
用戶只要添加通訊錄找到指定的朋友,就能發出收款請求,整個場景和路徑都很簡單。所以說,判斷需求靠不靠譜,你用這三個詞來衡量就行了——角色、場景和路徑。
第二,找到準確的需求
只判斷需求靠不靠譜還不夠,想找到準確的需求。
兩個步驟
1. 所有需求都列出來
2. 再進行重點抓取
拿音樂需求來舉例。
音樂需求分為兩大類,主動和被動。
主動發現音樂
用戶主動去搜索他想聽的,
比如搜歌曲名稱、搜歌手,或者識別環境音樂,
比如用戶在咖啡廳里,聽到一首很好聽的歌,他想知道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
還有就是,用戶也會主動去找一些新歌、當下比較熱門的歌曲。被動發現音樂
比如熟人之間會交流,你最近聽了什么歌啊?
另一種就是意見領袖的,比如很早之前,大家都聽電臺的DJ,電臺里放什么歌,我覺得這歌好聽,就會去找。
還有一種就是隨便聽聽,用戶懶得找音樂時,比如在讀書或在廚房做飯的時候,可能需要聽音樂。
這個時候,大多數人都不太愿意去費心思找,所以他需要一個比較快的找音樂方式。
三、把這些列出來的需求做一個市場分析
上面這些就是發現所有需求的過程,就下來就要抓重點。
音樂市場上已經有很多人做搜索、新歌排行榜這樣的功能了,你再去做也做不出新意。
但是被動需求里,像熟人推薦、意見領袖推薦,這些功能雖然有人在做,但是還不深入,就可以去試試。
還有就是做得比較好但很小眾的需求,比如隨便聽聽。
這類需求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可以一展拳腳。
其實,一個產品不可能把所有的需求都滿足得特別好,
也不可能把每個需求都做成一個功能,這樣產品會很復雜、臃腫。
作為產品經理,你可以按上面說的方法,多多分析不同角色的人需求有什么不一樣,
他使用的場景是怎樣的,路徑是不是簡單、容易上手,再通過列舉全部需求和重點抓取,
那最后你會發現,找到爆品的市場其實也沒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