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產品人員在做數據分析時,可能大家都了解過一些數據分析的套路,比如從整體業務層面上來看的第一關鍵指標法,海盜指標法(AARRR);具體業務層面的漏斗分析,OLAP,時間序列分析等。盡管這些分析方法易懂,但是,凡事都有但是才有搞頭,這些方法論什么時候用?用在哪里?怎么用?對于入門級數據分析來說有時真的會摸不著頭腦。今天開始咱就來說說這些套路。首先講講第一關鍵指標法。
什么是第一關鍵指標法?
第一關鍵指標法是在《精益數據分析》這本書中提到的方法,ps:個人認為這本書可以作為互聯網數據分析啟蒙書籍。這個方法在書上的一句含義是指一個在當前階段高于一切、需要你集中全部注意力的指標。當然,實際情況并不是只有一個指標,這里的一個指標是指最核心的指標及其衍生指標。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個業務的生命周期內,粗略的可以分為MVP階段、增長階段、營收階段。每個階段需要拎出最核心的指標,死磕它,增長它。在MVP階段最關注的是定性分析,用戶訪談,確定產品是否滿足市場需求,增長階段最關注的是留存等衍生指標,營收階段最關注變現業務的指標。
第一指標法使用說明手冊
1、理解市場
從新接手一項業務開始,理清楚業務是你第一步要做的事,這里并沒有什么方法論,但是思路清晰很重要,分析清楚可以獲取業務知識的渠道,主要分為內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內部渠道包括:了解產品、公司內部的文檔、業務相關人員等等。外部渠道就很多了,二話不說“度娘”搜起來,垂直領域門戶,垂直社區(加一些業務相關QQ群之類的)例如:
36氪:http://36kr.com/
網易科技:http://tech.163.com/
Useit知識庫:http://www.useit.com.cn/portal.php
2、理清業務邏輯
這里你可以祭出腦圖,流程圖,勾勒出業務的邏輯。這一步很關鍵,但是具體業務不同,具體出門右轉知乎,貼個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27817
3、開始搞
前面我們提到這里的一個指標其實是指核心指標及其衍生指標,比較抽象,沒關系,下面我會分享一下在具體工作時,使用這套方法論的經歷。
我所在的產品是應用商店,目前我們產品正處于商業變現階段,盡管我每天還是收到一系列的數據報表,包括產品狀態數據,各業務模塊的數據,如:累計用戶、新增、日活、次日留存等等。但是這一系列的指標數據并不是當前最需要關注的重點,因此在有了前面兩步的基礎上,我對現階段的數據指標進行重新規劃。
我用腦圖簡單畫了一下:
在腦圖中可以看到目前業務處于營收階段,我們當然最關心的就是營收,廢話一句,我們的KIP也是營收。(ps:其實第一指標入口就是KPI來的,嘻嘻),那么我就確定了以這個指標為入口,不斷拆分細化。目前我們的變現手段只有廣告。廣告的收入主要有兩個因子:日活和arup值,再不斷的進行業務拆解,最后得出需要關注的指標(帶框框的),當時我就懵逼了,不是說好的第一指標法嗎,這衍生指標太多了吧。
不過進一步思考,其實沒錯,衍生指標很多,但還是需要再細分,這里面涉及到資源分配的問題。簡單來說,有時候需要關注的衍生指標有幾塊,如何通過合理評估提高每個指標的投入產出比,制定業務方向才是關鍵。例如:對于目前的收入數據,我們當前80%的收入來自于應用下發的收入,那么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把這一塊列為優先級最高的指標,目前階段就是提高升級用戶數&應用下發流程轉化率。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最終單月營收環比提高17%。下個階段,我們會繼續折騰其它的指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