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2年,垓下,一位俠骨柔腸的將軍,面對著數倍于己的敵軍,沒有畏懼,只是呆在自己的大營之中,與自己心愛的女子一起飲酒.一時許多感慨,于是大悲作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位將軍,不對,這個男人,就是項羽.
兩千多年前,在中原大地上,兩個鐵血男兒為了江山,不斷地廝殺,他們就是項羽和劉邦.他們雖然屬于競爭對手,但是他們的條件卻有天壤之別,先說項羽吧,他素有大志,在秦始皇的車駕經過時,他自負地叫出:“彼可取而代也.”而劉邦則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地痞,他曾經羨慕地說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他們爭天下,局勢似乎很明朗,項羽熟讀兵書,劉邦什么也不會,項羽勝利稱王是歷史的必然.但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在經過幾年的角逐后,劉邦勝出,項羽于垓下自刎,一代霸王就這樣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臺.那么,力能拔山的項羽怎么會敗給劉邦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劉邦比項羽知人善任,所以天下賢士多歸之,例如韓信,韓信首先投奔項羽,項羽不能重用,韓信懷恨離去.后來,韓信投奔劉邦,劉邦也不能用,韓信于夜里逃走,結果簫何看出韓信是個人才,于是“月下追韓信”,終于將他追回,劉邦恍然大悟,當即拜為大將軍.于是韓信死心塌地地效忠劉邦,終于幫助劉邦在垓下蕩平項羽.兩相對比,項羽的用人的確不如劉邦.
劉邦比項羽“大方”,劉邦還沒有打下天下,就已經把天下分完了,給每個現在對他有利的將領一人封一個諸侯,這大大地收攏了人心.而項羽卻恰恰相反,一個將印,項羽拿在手里,方的磨成了圓的也不舍得賞給將士,所以,項羽較劉邦不得人心.
劉邦比項羽更擅長猜百姓之心,起兵反秦,劉邦和項羽都很得百姓的擁護,但是,劉邦首先進入秦都咸陽時采納大臣的建議,封庫,不動一厘錢,廢除秦朝的法律,約法三章,赦免子嬰,這對于貪財貪色的劉邦實在不易,但是這些行動令他大得民心.而項羽則不然,項羽進入秦都后做了幾件事,令他大失民心.首先,他焚毀了百姓們灑滿汗水建的阿房宮,雖然這代表著暴秦被推翻,但是有一點他沒有看到,那就是這宮殿是勞動人民灑下汗水,親自建立起來的啊!他進入咸陽后辦的第二件錯事就是殺掉子嬰,焚毀秦宮殿,這令項羽大失民心,后來被圍困時,他向一個農民問路,結果農民為他指向了沼澤,這使項羽基本上全軍覆沒.
劉邦比項羽虛心納諫.同樣作為帝王,劉邦說的最多的話是:似此如之奈何?詢問自己大臣的意見,并且因此聽到了許多正確的意見,為自己殲滅項羽提供了必要條件.但是項羽卻不會虛心納諫.在鴻門宴時,謀士范增告訴項羽一定要殺掉劉邦,但是項羽卻猶豫了.沽名釣譽的他為了不讓天下人說自己不義,把劉邦放走了,失去了一次殺掉劉邦的好機會.這次宴會也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從此勝利的天平開始向劉邦傾斜.
劉邦比項羽狠毒.眾所周知,劉邦是一個地痞無賴,心狠手辣.有一次,項羽告訴劉邦:“如果你不投降,我就烹了你父親.”但是劉邦一點也沒有生氣,也沒有害怕,只是流氓似的哈哈大笑,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弄得項羽毫無辦法,只有放了太公,結果劉邦沒有了牽掛,開始反攻項羽.
這幾個致命的缺點直接導致了項羽在楚漢戰爭中的失利,項羽自刎于烏江也是歷史的必然,豈是一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所能解釋的呢?
平心而論,項羽是一個失敗的英雄.性格上的致命缺點打敗了他.但是他在垓下失利即將面臨死亡之時卻沒有茍且偷生,而是堅強地面對死亡,這種精神令中國古代文人大為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