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藥過十三,大夫不沾
這是中原一帶流行的老話,指的是大夫開的藥方如果超過十三味中藥,醫術水平就需要認真考察一下。
現在的大夫往往喜歡大處方,動輒就是三四十味藥,有些確有療效,也不知道具體那幾味藥起效的。
為什么在中原流行呢?這就要從醫圣張仲景說起。
有學者進行過粗略統計。一是對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的方劑的統計,平均每個方以3~7味中藥者居多,每方10味藥以上者為數不多,20味以上者僅一方。二是對最新版中醫院校規劃教材《方劑學》統計,每方藥味以4~8味者居多,15味以上者較少,20味以上者僅2方,且每方超過二十味者均為丸劑。
明醫開方,有的放矢,一味藥的加減都如高明的詩人一樣字斟句酌。
2、態度一般,不太熱情
明醫往往因為病人多、所學所悟和常醫有所不同,與患者解釋多年,患者仍然堅持原來的想法。于是明醫發現難以溝通后,轉而只是告訴患者是什么病,能治,就不再過多解釋了。
黑錢的醫院,往往非常熱情,服務周到,對疾病解釋上接歐美最新研究成果下連祖國醫學傳統秘方,總之藥到病除,活人無算。
3、明醫相對于名醫,頭銜少得可憐
明醫大多沒有時間去做科研、寫論文,參加各種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考試。
所以相較于各類名醫頭銜少、資歷淺,跟人介紹起來履歷顯得干巴巴的。
當然公立醫院系統作為最大醫療資源匯聚地,必然會有明辨醫理的明醫存在,他們也許會有許多頭銜,甚至被人尊稱國醫大師,或是頭銜不多,私下里卻在各類評選的名老中醫的圈子里聲名赫赫。
何謂明醫,明辨陰陽,精通醫理,出手往往一兩付藥就可見效,醫案記載的效如桴鼓是也。
4、明醫不是四診合參
明醫看病
⑴有的就喜歡把脈,你一句話也別說,說的太多太雜干擾判斷。
⑵有的喜歡你說幾句話后,簡單問你幾句話,直指疾病核心,快刀斬亂麻。
⑶有的只通過看氣色、聞氣味,就已經確定你的病情了,其他都是走形式。(第一種把脈人可能也會結合此種方法)
⑷詳問病史,很多你平時不注意的點都會問到,關鍵點可能就藏在里面,此類醫生稱為癥狀醫生,見是證用是方,如是而已。
5、很少藏方
有部分明醫可能會有秘而不宣的方子,多為家傳,方子不多,卻有神效,后輩難以超越,只能秘藏。
絕大部分明醫,方子隨意給你,都是源自古書的經典方子,甚至藥味和藥量無一字之加減。因為在他們看來方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診斷,和判斷用那個方子的過程,此類醫生如果自己開診所多以較高的診金區別于常醫,或是通過在自家藥房抓方拿藥平衡診金的低廉甚至免費。
6、治病手段簡單多樣
現在各種電針療法、針刀、埋線等等新手段頻出,稱不上簡單,不再討論之列。
何謂簡單,比如冬天來個病人腹脹很多天了,明醫直接說去吃白蘿卜吧,連個方子都吝嗇開,把人打發走了。但是冬天的白蘿卜就是厲害,通氣之后腹脹自然而然消失了。俗語有云,十月蘿卜小人參、冬食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
或是只簡單說了一個中成藥,讓你自己去買,即不收診費,又不曾賣藥。
事實上此條也可以稱為:明醫的醫德。
以上6點不是明醫的全部特征,確實是本人精選出來的判斷方法,希望給您在醫海中找尋明醫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