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初入產品圈的新人,試探他對產品認識的最佳問題恐怕就是:請告訴我,在你眼中,如何才算得上一款好產品?
這個問題也是試探新人是否有做產品潛力的黃金問句。
記得我剛碰到這個問題時,一下子慌了。問題襲來,腦子里迅速爆炸般開始搜索好產品特征:好看,賺錢,用戶量大,體驗好,實用,功能強,生命周期長……我的歸類思維開始發動馬力:首先盡可能記錄這些特征,然后分揀,通過歸納分析提煉出三四條精準要義,抽象升級,以期最終合理回答這個問題。
在未經歷產品思維訓練的我來說,歸類思維的推導結果和分析“什么是好東西”的回答模式一致:
在我看來好的產品,是和競品比較出來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從外觀來看,它更美觀,更符合當前審美趨勢; 2.從功能上,它更完善,也更強大; 3.從經濟上來看,它帶來的市場和經濟價值更大; 4.它擁有更大的用戶基數。
回答完,自我感覺還算良好。心想,這么條理化的歸納一下,也算挖掘出了好產品的典型特征吧!這種自我良好的感覺,是新人們常有的。
直到有一次,朋友問我,你還在用易信嗎?
我竟然有點陌生……猛然間回憶起來,幾年前當易信剛上市時,我還向朋友推薦過,并聲稱這款產品可以真正免費發短信,實在是一款能代替微信的勁敵。
可是幾年下來,這個我極力推薦的產品好像基本上不見蹤影了。為了懷戀我當初的體驗熱情,我寫這篇文章時又特意下載了易信。登入進去后,不意外的被送了120分鐘電話時長,竟然頭像也還是幾年前的青澀照,真是倍感親切呀!
可是,易信算不算一款好產品呢?
用之前感覺良好的回答來看:界面好看,功能強大,有很強的收費渠道,用戶基數龐大(網易郵箱的用戶數基數),而且都歷經迭代到5.2版了,頑強堅挺!
完全我心中好產品特征啊!可是,懷戀完,我就棄置不用了。
它或許是一個好產品,但是它對我而言沒有意義了。
回憶一下當初的體驗過程。當初下載易信主要奔著兩點去的:1.它能免費發短信; 2.它能即時提醒網易郵箱到達提醒??墒莿偵暇€時,這兩條體驗都不好。比如免費短信,不僅延遲,而且到達經常失敗。郵件到達提醒后,并不支持回信。
易信早期為何能抓住我的?
它滿足了我的潛在需求。免費短信。郵件到達提醒。
現在短信業務基本上已被大眾遺忘,網易郵箱也開發了郵箱大師。易信曾經的吸引點,完全不復存在。盡管支持免費通電話功能,可是早期體驗的印象:免費電話通話質量很差,使得就連嘗試的心情都沒有(用自己的通話質量代價來做它的產品測試。)
易信又是怎么失掉我這個老用戶的?
1.上線初期版本體驗太差。就連主打功能實現率都很低。
2.過快推出收費點,失去耐心。
3.需求缺失或被其他競品代替了。
再抽象一點的總結:
1.不重視初期體驗感
2.沒有考慮用戶粘度
3.沒有持續滿足用戶需求
再精煉成三個詞:體驗感、粘度、需求。
好了,這就是評價產品的關鍵詞。
回到我們考驗新人們最初的問題:如何才算得上一款好產品?當聽到他們噼里啪啦一堆之后,大概可以判斷出兩個印象。
1 不管對錯,他的回答有沒有條理。
2 回答里關于體驗感、粘度、需求關鍵詞出現的頻次。
有條理無關鍵詞的回答,就像武俠里會舞劍無武功心法的狀態; 有關鍵詞無條理的回答,就像懷揣武功秘籍卻不知如何使出來。
那么有條理有關鍵詞的回答,是不是答對了呢?
也不是。這個所謂的產品好或壞的判斷標準,對回答者而言,卻變成了產品對他有無意義。有意義就是好,無意義就是壞。這么主觀的判斷標準,就沒有什么標準答案可言了。
然而問題本身比回答更有意義。
因為問題襲來,你的思維馬達開始自動啟動,你會想到了什么,你將要表達什么。如果連產品圈核心的關鍵詞都說不出來,那必然門外漢無疑。如果回答條理清楚,那歡迎趕緊加入吧!
我就是這么入門的。
--end--
作者簡介:曹濤,產品經理。關注互聯網+文化、教育和人工智能領域。微信公眾號:曹濤CT,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