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選擇困難癥”。因為這本質上是因為沒有想清楚才導致的,所以要叫也應該叫“沒想清楚癥”。借助數學和概率等知識,把模糊的選項具體化是個不錯的方法。等到你能用量化的方法把各個選項的優劣都看清時,“選擇困難癥”也就自然化解了。
2.即便是同樣的一把鑰匙,對于不同的人來說,能夠打開的門和解決的問題都不同。要多去實踐,因為你并不知道這把鑰匙能為你打開哪扇門。當你被困在某個死胡同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去別的地方找一下鑰匙。而且平時也要多收集那些看起來“沒有用”的鑰匙,因為你不知道它們會在未來什么時候發揮作用。
3.元認知能力培養起來了之后,可以回去看看我們過往的內容,肯定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比如說:原來當初我的想法還有過這樣的漏洞。這個內容反復咀嚼和重新消化的過程就是我們不斷成長的過程。
4.面對同一套方案,感受到的未來是不同的。大家不妨把表格的年限從20調至10,甚至是5,然后再對照著看看每個表格當中的回報。這樣你就能理解在不同年齡段的人,對于這些方案的評價為什么會如此不同。而我們所學的知識,掌握的工具其實就是為了對抗年齡這種天然屬性對我們視野的局限。
反思:今天我就面臨著選擇困難癥的問題。手上一筆錢,到底是做什么樣的投資才好,猶豫不決,其實就是對那些投資理財知識,沒有深入地學習,沒法進行分析判斷。有一個同學的留言,說這個可以舉一反三,用在生活上。我覺得這個同學的腦洞真的很棒。記得說鐘教授學英語花了一年的時間,每天學十多個小時,從一個英語的門外漢,變成了一個高級翻譯。我想他就是大量的投入時間,最后收益也是倍增的。笑來老師的三張表,真的可以用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具體的量化很多東西,讓我們看得更清楚,執行起來就少了一些,猶豫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