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是晚清中興名臣之首,開創(chuàng)了洋務運動,可以說是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奠基人。先看下曾國藩的履歷,1811年生人,1838年在第三次會試中獲得進士功名,其后開始步入官場和政壇。
在組建湘軍前的官場履歷(摘自百度百科):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再次參加會試,終于成功登第,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年(1840年),散館考試,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7月,欽命曾國藩為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8月,補授翰林院侍講。12月,曾國藩充文淵閣校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轉侍讀。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3月,任會試同考官。5月,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9月,轉左庶子,不久升侍講學士。12月,充日講起居注官。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充文淵閣直閣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大考二等。6月,升任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稽察中書科事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禮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間,曾國藩就是這樣堅韌不拔地沿著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
在1838-1849年的12年里,曾國藩一步步進入官場的上層,成為二品省部大員。在這之后,就是曾國藩名滿天下的建立湘軍和剿滅太平軍的歷史階段了。在這個階段中,曾國藩一步步從一個官僚和儒生成長為統(tǒng)領十幾萬雄獅、管轄東南半壁江山的的一方諸侯。最后在1872年兩江總督任上于南京病逝。死后清廷給予了對于漢人最高的榮耀稱號。
縱觀曾國藩發(fā)跡史,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步步驚心。所謂性格決定命運,簡單分析一下他成功背后的原因,很多地方值得今人學習。不外乎主觀內因和客觀外因,又根據天時地利人和分成三大場景,這樣下來有六大視角審視其發(fā)展軌跡。
一看天時: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可以說曾公的發(fā)跡史就是剿殺太平軍的過程。如果沒有這一天時,在和平環(huán)境下,一個沒有深厚背景的漢臣不可能在滿清朝廷中留下如此的濃墨重彩,成為標榜史冊、功蓋千秋的偉大人物,后世許多著名軍事家(包括蔣毛)、政治家都對他推崇備至。這是天時的外因一面,內因則是曾公有犀利的眼光和過人的勇氣,能夠在亂世中敢于冒極大的政治風險、先天下之憂而憂,承擔起改變歷史的重任。
二看地利:天平軍鬧事的時候,曾公正好因母辭世,辭掉京官在老家湘鄉(xiāng)縣守制。于是順勢在家鄉(xiāng)籌建湘軍,并廣納賢才、大開言路,從身邊的同學、師長、學生、朋友、同僚、親戚中招攬人才,聚天下英豪共創(chuàng)大業(yè),星星之火逐漸遼源。這是他得以成功的重要地利因素。
三看人和:三湘出才子呀,曾公的身邊盡是人才,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四人并稱晚清四大中興名臣!都幫助曾公完成了平叛之功,與曾公都有深厚的交情。這與曾公良好的人品分不開。除了這些文武雙全的帥才外,曾公通過獨到的慧眼,能從市井之中識得有一技之長的人才,并能人盡其才,為我所用。
曾公的識人用人能力最被后人津津樂道,這也是我認為他之所以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他自己出身布衣,對下層勞苦大眾有深厚的親近感,許多湘軍中的名將都是他在看似偶然中結識并攬入麾下培養(yǎng)成才。比如猛將鮑超,原來就是一窮困潦倒的匹夫,差點走投無路到賣老婆的地步,被曾公相救以致以命相報,成為湘軍中最有戰(zhàn)斗力的虎將!彭玉麟本是布衣一枚,喜歡研究周瑜的水戰(zhàn)兵法,被人推薦給曾公,彼時正是曾公籌建水師之初,急需懂水戰(zhàn)的人才,曾公大膽啟用年輕的后生。彭玉麟不負眾望,成為湘軍的水師統(tǒng)帥,并在攻克天京的戰(zhàn)斗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曾公不僅識人,還能盡攬人心,手段老道,對不同人用不同策略,或財或官或威或理或志或情,不拘一格,直教人心服口服!
除了禮賢下士,曾公對于官場中的同僚和上級更有一套處世之道。他本人嫉惡如仇、廉潔奉公??上П藭r的官場貪污腐敗、烏煙瘴氣,大清擁有上百萬的綠營和八旗常備軍,但在幾萬太平軍面前不堪一擊,究其原因就是從內到外腐爛透頂的惡習,整個軍隊沒有任何斗志,當兵就是為了升官發(fā)財。滿清朝廷才不得不啟用漢人建立私人武裝對付太平軍。
曾公能夠出淤泥而不染,那是因為有遠大的志向,要成為匡扶天下、建立不朽偉業(yè)的英雄。坦白講,從人性來看,最低級的貪婪就是財與色,這是人類的動物本性,是生存和繁衍基因使然,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抗拒。而像曾公這樣的偉人,卻能夠視之如糞土,并不是說他無欲無求,而是有更高級的欲望,那就是榮耀和名聲,并能夠為此忍受巨大的痛苦和付出卓絕的努力。
這也是他能夠為了顧全大局,為了剿滅太平天國,能夠委曲求全,與小人共舞,與貪官為友的原因。其實就是不達目的不擇手段,為了籌集湘軍糧餉和打敗太平軍,無所不用其極,也可以做出違心的交易,甚至敢于殺一儆百、濫殺無辜,獲得“曾剃頭”的罵名。
除了打仗平叛,曾公還有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眼光,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洋務運動,興辦現(xiàn)代化的兵工廠,創(chuàng)建了中國近代的海軍,并培養(yǎng)鍛煉了一代代的人才,李鴻章就是曾公悉心提拔和培養(yǎng)的接班人,為中國加速向現(xiàn)代化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場十多年的戰(zhàn)亂,后世能夠記得的只有屈指可數的所謂英雄名人,可其中上千萬百姓的流離失所,上百萬人的死傷,無數家園被毀,有形的社會財富損失巨大,而看不見的損失更加巨大。十幾年的浩劫,又埋沒了多少個能建立豐功偉業(yè)的曾國藩。
英雄的偉大之處不在于做了什么,而是能做卻沒有做什么。我們不應該為曾國藩的平叛成就歌功頌德,我們要為他在彼時手握重兵、統(tǒng)轄半壁江山的情況下,能壓抑住自己膨脹的權利欲和手下的驕兵悍將,沒有擁兵自重自立為王,再次挑起另一場華夏浩劫而拍手稱贊。
最差的和平也比戰(zhàn)爭強,就好比人的進步,步子慢一點也比退步要好。幾十年的社會積累能夠輕易被戰(zhàn)火毀于一旦,珍惜和保衛(wèi)和平才是偉人最大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