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雨水在銀發殺手臉上汩汩流淌,草雉素子在夜空中平滑下墜,終結者T-800的義眼閃閃發光,以及《西部世界》更新到第七集,女主角Dolores每天“弄掉罐頭、轉身微笑”的固定動作已經讓觀眾爛熟于心。
由于尚未找到合適的機器人演員,以上這些角色,我們都得挽起袖子自己上。但人類怎么演好機器人?一幫碳基生物試圖模仿硅基生物的習性,又將導致什么?
“人類,別跟我談什么人類。那幫家伙連眨眼都忍不住……”100年后,兩個導演喝著機油,在收工的影棚里互相抱怨。
忘了流量明星和演技吧,我們誰能比得上《西部世界》的群演水平?
作者| 兔子瞧
過去的兩個月,流量明星們重新定義了口碑這個詞。
各個公眾號都在從不同角度表達:“沒有演技也能得獎電影圈真是呵呵呵”。
作為一個嚴肅的專業科幻號,我們不談這些事。只是既然這幾年人人都在說科幻影視,動輒IP運營視覺表達綠幕捕捉特效資產流程管控,我就想問一句,大家覺得科幻片的表演問題要怎么解決?
好萊塢這個商業片大毒瘤,毀滅藝術的源頭,對科幻片中演員的看法是這樣的:
“基努·里維斯特別適合演《黑客帝國》這種戴墨鏡的科幻,因為看不到表情對他的表演沒有任何妨礙。”
“裘德·洛那種賣弄和算計結合的表演方法不至于讓他成為一個災難演員,但恰巧《人工智能》里那個機器人男妓的角色特別適合這個方法。”
至于施瓦辛格這種在片中只需要達到變形金剛演技的角色,可能就不想評價了吧。
然后大多數稍微懂點科幻的人都聽說過一個描述:“科幻故事寫的人物不行。”雖然說這話的人中絕大多數并不清楚究竟如何定義科幻中的人物,但我們就先把這個不算太離譜的論斷接受下來。
大前提、小前提之后,結論:我們隨便找個演員就行了啊。
那么讓我們來研究個問題:在這個“不需要演技”的類型中,最“不需要演技”的是什么角色?一定是終結者、變形金剛、R2D2、Dalek這些套著鐵殼子用燈泡表示情緒的機器人了。
首先你們需要知道,R2D2、C3PO、Dalek、甚至ET,都是人演出來的。
這是ET的場外操控團隊,目測操作方式是鋼絲和液壓裝置。
這是兒童特型演員在其中操控的示意圖,在這里看不出ET的手是怎么運動的,可能是結合鋼絲吧。
以及你們可能不會相信,星際穿越里面四塊黑積木組成的TARS都是手工操作的!操作的!作的!的……
比如看這里,后面半米的位置有人在操作,各種捆綁然后推著走。
回到正常一點的角色,除了之前提到的《A.I》,還有《機械戰警》、《銀翼殺手》、《終結者》、《機器管家》(羅賓·威廉姆斯那個)這些大家看過很多次的經典,就不一一舉例。最近真的讓我感受到國外影視制作水準可怕的,是你們正在狂追的《西部世界》。
《西部世界》在行內人看來,最厲害的不是人機主題的討論或撲朔迷離的懸念(演到這里已經充分暴露了編劇為把劇情拖下去至少續訂3年所做出的努力),而是展現出美國影視工業在拍攝制作過程的超凡能力,就如同《瘋狂動物城》所體現的一樣,這讓他們再次把全世界甩在了身后。這種頂級能力的表現,在于他們對仿人機器人的每一個可能性進行了喪心病狂的細致表達。
第一集結尾打蒼蠅這一瞬間揭開了機器人覺醒的大幕,那么如何實現精確可控的打蒼蠅過程?如果演員要拍幾十次,如何有效率地完成?
他們的解決方案是首先凍住一堆活的蒼蠅(這個聽起來就很難),然后拿出來用膠粘在演員的正確位置,等著解凍。蒼蠅化凍之后,能移動但還不能飛(可能因為翅膀是濕的)。這時候演員就可以開始了。
比如從第一集到第五集女主日常循環中罐子掉落的鏡頭,每一次都有細微的差異,如果是國內劇組,不重復利用而是每次單獨拍一條已經算是業界良心了,你們猜他們拍了多少次?
主演Evan Rachel Wood扔了差不多2000次。
我們回到讓觀眾第一次震撼的情節:在實驗室中看到大量赤身裸體的機器人進行動作測試。
在這里,之前十五分鐘的劇情所暗示的“可疑”正式轉化為“刻意”。達到這一效果,除了將背景轉換為冰冷的技術環境,更是將“人體”客體化,變為被操作被檢查的對象。實現這個轉換的主要手段,除了去掉衣服這個社會化的象征,更重要的就是演員展示出完全沒有主觀意志的行為模式。例如機械地重復、不連貫的表情切換、與日常肌肉控制不同的身體姿態等等。
在劇組里,他們管這個表演模式叫做機器人思維(Bot Thoughts)。
他們在完全裸體沒有任何服裝和道具幫助的情況下,坐在椅子上念出獨白,除了自己的身體沒有任何表現方法。這時的演員被當作了道具,演員們笑稱加入西部世界就是參加一場表演奧林匹克大賽,任何一個群演都可能拿出大師級的段落。隨便一閃而過的鏡頭,可能就是一次充滿獨創性的動作設計。
主演Evan Rachel Wood看過了劇本之后,問小諾蘭:“我知道你寫的是什么了,但到底這些東西看起來是什么樣的?”后來他們發展出了這個機器人思維的方法,任何時候他們都可能停下來,問導演和編劇“這里是不是應該有個機器人思維?我現在是什么狀態?這個是程序還是人物特色?”,直到找到某個表現機器人的表演細節。
為了理解這個故事的基本思想,Evan把《奇點臨近》當成了手邊書,從中找到了故事的深層邏輯(當然這并不是編劇的故事來源,不要據此對劇情妄加揣測)。她說“我越從這個角度研究,越找到表演的啟發。”
我們不在女主的眾多表演中尋找案例,來看下Maev和女主一場并不明顯的對手戲。第二集中她們在街上進行了一次充滿暗示的對話,似乎要給出什么重要的伏筆。這里我們都被雙方的臺詞所吸引,很少會注意到她們眼睛的動作。
在這里,她們看向對方的一瞬間,陽光進入了視野。演員當時強行控制著眨眼的本能,以一種“要流下眼淚”的強行動作控制住眼皮,保持在臺詞念完的過程中精確地目不轉睛。只是在轉頭離開對話之后,才進行了刻意的眨眼動作。
在表演準備的過程中,他們將鏡子練習發揮到了極致。在大量調取記憶和被外部控制的時候,例如女主不斷在就分析模式和對話模式中切換的段落,以及Maev記憶不停閃回的段落,對演員來說,只有自己的表情是唯一的表演手段,來揭示所蘊含的意義和情緒。此時,演員的思考角度要從機器人轉換到機器人的創造者身上,以“自己的創造者”的角色來設想自己的狀態。
這種狀態下,演員進入了一種所謂跳出自己反思自己類似“冥想”的狀態。Evan提到在“分析模式”下,她會進入一種專注回答模式,眼睛盯住提問者但聚焦在他們身后(請琢磨一下這個表演的細節設計),聲音變得平穩而低沉,從無聊輕佻的南方口音轉化為貌似平靜的現代口吻,連一個簡單的“Yes”都變得意味深長。
隨著劇情的發展,Evan塑造了一個從“糟糕的扮演者”進化為“活靈活現的扮演者”的角色。打造了一開始幼稚的刻意牧場妞角色,隨后逐漸發展為有著內心驅動和行為追求的自我驅動角色。
除了表演的設計,這片子里當然還有很多特效(你們真的以為投資都花在買《奇點降臨》上了嗎?)這些特效不是虛構一個角色或者某些血腥/赤裸/不可言說的鏡頭,要知道HBO搞這些都是赤膊上陣的,他們的廣告說的可是真話。
他們的很多特效,用在了必須要用的地方。例如Michael Wincott表演的Old Bill(那個第一代酒鬼機器人),他并沒有靠身體的控制完成那些僵硬、停頓的動作。而是靠后期做了動作速率調節,例如眼皮、下巴、手指、關節等等,來實現老舊設備的預期設定。同樣的,還有Reed治安官的故障表演,半張臉變得僵硬的中風式表演,也是通過后期調整實現的。包括此處的蒼蠅效果。
另一個案例是Louis Herthum飾演的Peter Abernathy(女主的第一版父親),在檢修狀態下進入了故障狀態,開始念誦莎士比亞然后發出威脅。這里特效在瞳孔和眼皮上下了功夫,制造出一種他已經被關閉但卻不是毫無意識的狀態。此處的特效和之前有所不同,是因為劇組的設定是每個機器人的底層代碼均有差異。當然特效并沒有制造演員表演之外的任何肢體動作,他們謙虛地表示,所有動作都是演員的功勞,特效只是處理了停頓和加速,是演員自己控制住了不去眨眼這件事。
再比如最新的第七集中,女主和威廉見到他們夢想中的河谷時,走路和轉身明顯可以看出前者有意在控制自己的軀體保持靜止。都是他們在細節處理上的表現。
他們自己談到表演機器人這件事的時候,告誡大家:“最常見的誤解就是認為機器人需要表現的像臺機器,僵硬、冷漠、遲鈍。但并非如此。很多時候,機器人角色顯得呆板,其實往往是因為演員自己就很呆板。”這里所說出的觀念其實就和張震為了表演去學習武術一樣,演員必須進入到那個角色需要完成的狀態里去,而不是去試圖假設這個角色的行為模式。我們之前提到的Jude Law飾演機器人男妓這個角色,即使影評大肆吐槽,他仍然為了這次演出學習了芭蕾技法,否則,甚至我們都不會記住他演過這樣一個“賣弄+算計”的角色。
那么為什么要扮演機器人?如果我們甚至連人類自己都扮演不好(我們又有誰能像馬爾科維奇一樣在《成為馬爾科維奇》中飾演自己呢?),為什么選擇這條艱難的道路?
除了美國人預算充足要給你們展示一下我們就是這么厲害之外,最大的原因是因為這是唯一挖掘主題深度的方法。
“如果虛擬造物真的和現實無法區分,我們會得到什么?”這個命題最好的表達方式不是CG,而是真人與扮成虛擬人物的真人之間的互動。從中,我們看到的不光是對技術造物的擔憂,更是對人類自己的擔憂。
克拉克曾說過:未來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讓人類變得更文明。這句話,是我們在構建科幻創作時,首先需要想到的問題之一。正是有這樣的思考前提,才有接下來對正確方法的選擇,讓達成目標的不懈努力有所回報。
在了解這些讓我們合不攏腿的行業巔峰案例之后,接下來是你們不能逃避的我國項目對標時間。
很不幸,我們在檢索中國制作的科幻作品時,沒有發現幾個還敢讓你們看的機器人角色。勉強舉出三個半例子,請遵醫囑服用:
1、《機器俠》方力申、吳京
一個大型尷尬癥案例,方力申的機器人造型就是一個大油頭,人類角色全都不正常,也許目的是襯托機器人,但機器人的情感戲也太遛了,莎士比亞張口就來。
我們必須承認創作團隊努力展示了機器人戲的可能性,但可以說基本每一處可能性都走向了刻意展示尷尬的方向,畢竟一個有曾志偉的喜劇風格科幻,還能要求啥呢?
你不要再努力了,再努力就死機了!
2、《我是機器人》王寶強、徐洪浩
本來是好好的低成本愛情鬧劇,為什么要搞科幻?
這部2015年王寶強領銜的34集電視劇前五集還是特別正常的10萬拍一集的網劇模式,突然從第六集開始進入了機器人與人類強烈互動、分分鐘就要替代你們接管世界(并沒有這個野心只想談個戀愛這點也很奇怪)的模式。談到機器人的功能,是這樣的:
【元寶以董事會會為難自己為由,讓皇甫把機器人元寶變成電腦隨身攜帶。元寶趁機拿出“抑惑器”,將元寶機器人變成了手機。】這樣的。
這里面王寶強扮演機器人的時候,主要特征就是墨鏡加皮衣,他一定特別喜歡黑客帝國,比如這樣的機器人和人類互動:
【龍女直言高智能元寶沒有一顆人類之心,她不會愛上他的。高智能元寶答應她用人類的方式追求她,絕不壓迫她,龍女答應了他可以試驗一段時間。】
奇怪的是,我竟然在刷完34集的時候,發現還有那么點看的下去是怎么回事。。。
3、《高科技少女喵》
這次是真正本份的10萬一集的低成本愛情劇了,劇組至少自己意識到了這一點。請不起演員不會演戲?那就減少機器人的戲份,讓少女喵機器人少出場幾次,臺詞也不多,神情專注地裝傻賣萌就行。
雖然特效是這樣的:
然后所有需要體現機器人情感變化的地方,統一都是抱胸表演法,特征是這樣:
這樣
和這樣的
但總體說來還是摸著良心做出來的作品。團隊游走在認真和搞笑的邊緣,充分發揮我軍小米加步槍的傳統,至少奉獻了一個擦著技術主題邊緣的日常喜劇。
3.5、《2046》王菲
只有抽離了技術的主題,將其放入更大的框架下,在我們的語境中才有了稱得上表演的案例,例如嘗試溝通的表情:
有隔閡感的狀態:
可悲的是,這其實是一個無關機器人的故事。
相比CG、資本、管理這些所有人都已經知道的短板,人的差距是最大也最難追趕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也許,我們的未來可能只能在這里尋找了。
這是個叫做Geminoid F的機器人演員,造價大約十萬美元,以女性的身份出演了影片“再見”(Sayonara),劇情是在一場可怕的日本核泄漏事故后,人與機器人之間離別的故事。這個故事先是以戲劇版本在世界各國上演,之后眾籌啟動了影視,已經上映。
它可以微笑和皺眉,可以根據錄音和遠程控制說話,做出一些表情。而且職業道德良好,和它合作的劇組表示“給她導戲要比(給)人(導戲)容易,她不抱怨,而且也不會餓了渴了,完全不知疲倦”。
引入機器人演員帶來的第一個真正變化發生在戲劇舞臺上。因為整個表演的核心從互動變成了時間控制。畢竟現在機器人還是嚴格按照程序運作的,人類演員目前必須非常配合它預設的程序,不能提前和拖延哪怕一秒鐘。從這個角度,機器人即使在還沒有獲得自主意識的時候,已經迫使我們人類開始朝著和它們一樣的方向發展了。
所以如果說培養表演人才需要等待,而機器人技術可能很快就能滿足我們的需求了。國內無論是百度、訊飛,或者其他家的AI研究,都正在努力追趕國際水平,雖然確實也有差距,但無論如何都比影視行業的差距小了很多。比如語音、面貌識別的技術,已經在某些場景下達到了黑鏡、POI們的設想,什么重塑人格形象、自動識別公眾監控畫面抓個逃犯啥的,不是個事兒了。
所以,這是中國科幻影視行業的重大利好和未來所在,畢竟誰不喜歡任勞任怨成本可控的演員呢?就算演技不好,前面提到了還可以PS表演呢不是。
我想,當臺上臺下熒幕內外都是機器人的時候,才是中國科幻甚至中國影視真正的春天吧。我已經擬好了這一天到來時候的公眾號推送標題:“AI影視時代的元年已經到來!”,請你們不要和我搶,多謝~
??責編:高小山、船長
??作者:兔子等著瞧,又叫兔子瞧,大部分時候被簡化成兔子,成功地完成了由大灰狼到小白兔的角色轉換。富有見地和殺傷力的科幻評論家。思兔讀書會策劃人。第一個由中國主辦的國際科幻比賽彗星科幻比賽的創始人。以及前途愈加光明的優秀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