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初,無意間讀到叨叨的一篇文章《誰寄錦書云中來》,大概是《不二情書》的觀后感。沒想到的是文章最后附了寄信地址,他自己的。
我已經忘記了為什么,只記得很想立馬給他寫封信。我地圖了一下那個地址,原來他是部里的;路線了一下距離,47公里。最后,信是沒有寫的,公眾號倒是關注了,微信不記得是怎么加的了。
第一次有印象的聯系大概是五月中旬,我要參加關于廉政的演講比賽,第一次搞這種體制內的演講,不清楚評委愛聽啥風格的啊。于是請教了圈內人,定了調;內容怎樣才能挺起來不假大空呢?我請教了叨叨,沒有想到的是,他不僅提供了素材還是幾乎謀劃了整篇演講稿的框架。后來,演講比賽取得了領導比較滿意的結果。
接著是端午節,我想把叨叨介紹給另一位很有靈氣的朋友,但是他倆都沒能成行。
8月下旬,我在甘肅旅行,刷朋友圈發現他也出發了。剛剛好,我們在蘭州見面了,約在了省博。第一次見面,說實話嘛,和他的文章一樣,出人意料。文章那么細膩的作者,竟然是個看起來很粗糙的壯漢!不過,相處起來就發現他的溫柔了。博物館匆匆一小時,他們就出發奔向青海了。
相約北京見,竟然又是五個多月以后的事兒啦。
2017年1月7日中午,北京飄雪的時候,我們終于見了面。為了方便我下午的活動,他橫穿北京城兩個小時。聊完近況,自然聊到了他的公眾號上。
1. 我用文字做直播
叨叨從大學時開始每天發狀態,從QQ說說發到了微信朋友圈,每天至少一條。內容基本都是生活瑣事,有人會感興趣嗎?為什么要發這些內容呢?之前,我也讀到了他關于發狀態的文章,是為了練習文字表達、學習如何做推廣。不過見面后,他又丟給我一個新的詞兒:文字直播。
文字直播,啥意思?我知道視頻直播是很火的,就連我這個不看電視的人竟然也在某寶上看了一個做飯的直播超過10分鐘。
我用文字記錄生活,也是一種直播。直播火的一個原因是,它只是客觀事物的搬運工,它沒有說教。沒有人喜歡被說教。我只需要呈現今天遇到了什么事兒,至于這事兒有什么意義,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
嗯,有點兒意思。
2. 做到5000就停下來
叨叨26歲生日愿望之一是把粉絲做到5000人,我想知道他現在粉絲有多少了。他說,2000人。
這么多,你怎么推廣的?
我只是把文章發到了朋友圈。
我也是發到了朋友圈啊,呃……
他笑笑,我的朋友圈里有1200多人,除了工作關系的200人左右,其他都是我的目標用戶。這2000粉絲里面有四分之一是我認識的,其他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來的。
那你的目標用戶是?
18-25歲的年輕人。
嗯,他們會成長,而成長是花枝招展的,粘度如何保證?
是的,兩個思路。一個是不斷更新18-25歲的用戶,但是如果兩三年后我還寫著25歲以下群體感興趣的文章,很有可能是我沒有成長。另一個思路是,我用兩三年時間把粉絲做到5000人,然后停下來,把這5000人的泛關系變成緊關系。
我又聽到了個新詞兒:緊關系。
3. 從泛關系到緊關系
叨叨說,2016年最自豪的事兒就是做成了26人的緊關系。有一天,他突然奇想把自己的54位朋友拉進了一個微信群里,定下規矩——每天討論一個主題,不參與討論的就踢出群。最后群里剩下26個人。這個過程,我在他的文章里有讀到。
見面后,他又分享了個秘密:這些人進群的時候,他就是刻意安排的,他覺得誰和誰比較像,就有意撮合他倆。沒想到的是,這個群里真的熱火朝天,一年了,有的談起戀愛,有的成了群里如影隨形的朋友。更沒想到的是,分享朋友不僅沒有影響到他在朋友們心中的形象,反而增加了朋友們和他的鐵度。受到啟發,他將來要把粉絲做成緊關系,他只是去做,至于成什么,那不是他考慮的事兒。
4. 令人舒服的秘密
和叨叨聊天,有種特殊的舒服感,我不需要問問題,但是我好奇的,他都會聊到。 或者,他說的,我都好奇?真是神奇的事情。
他說,和人相處的秘密就是兩個詞:尊重和自由。“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誓死捍衛你選擇的權利。所以,你想做什么,我會鼓勵你去做,你撞墻了,回來找我,我抱抱你。” 他伸出胳膊做個了擁抱的姿勢,我腦海里浮現了好朋友燦燦的笑臉,我真是幸運,總是遇到這樣的人。他接著說,“你想去哈爾濱,我要去重慶,那就去好啦,我有時間就陪你去,沒時間就和朋友或自己去咯。生活就像泡面,這些事兒都是調料包,重要的是那塊面餅。” 嘿,第一次聽人把生活比作泡面,他還邊說邊比劃。
我還想繼續聽聽泡面的故事,但是下午的活動時間到了,只好告別。
他是叨叨,90后,部里的靠譜文藝青年,育種專業,研究佛經,想做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