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很長時間探索:人格是什么?
我看到很多描述,性格、氣質、特質,我看到一個個詞飄來飄去,也不明白人格是什么?那些模糊的、感覺的一團團飄來飄去,還有各種“人格組織說”“人格障礙說”,人格到底在哪里?
更看到各種類型的人格說法,9型人格,色彩人格,體液學說,血型學說,星象分類,五行說法。說句不好聽的話,這些實在是“形而上學”。大部分含糊的說出一些共同屬性,然后分一下特殊屬性,然后告訴你:這一切還是變化的。這說了跟沒說有什么不同嗎?
其實你不是尋找你是屬于哪一類人格,你是在尋找自己的歸屬,尋找你自己而已。這樣就尋找到了嗎?是歸屬還是限制呢?
人之于一生都不斷變遷,命運都可以改變,更何況性格?
在微觀世界,每一個神經元都伸著長長的觸角,游動著柔軟的身體,散發出電場,時刻在電子勢能下。1000億個這樣的軍團組成浩瀚的星空。當有刺激進入,這些可愛的神經元或者彼此放電、或者彼此搭接,一簇簇,一群群“搭成橋”、“鋪成路”,它們猶如夜晚的群星,一簇簇,形成一個個星系、星團、星云,甚至形成巨大的光帶“銀河”。
這些群星組成的路,有的是小路,有的是大道,有的是低速的擁擠的,有的是高速的、寬闊的。無時無刻不在流動。不同的流動帶給我們的軀體不同的感受、情緒,更有長期的流動形成穩定的束流,是我們的情感和反應模式來源。以此喜、以此悲;以此做為生活之本,帶領和指引我們的生命適應環境。
這人體內的宇宙就是:人格!
當這些星系運轉、當通路開始變化,悄然的就引起我們自身心的變化。這是基于生物神經層面的轉化,是來自心底的聲音。它會以各種形式被我們感知:夢、軀體感覺、情緒情感。或者是特殊的夢境,或者是軀體的振動、反應;或者是情緒的流淌變化,這一切的底色:在于那片星空。
正是因為此,有改變的生物基礎的可能,神經元的回路模式。
當這些神經元因為刺激位置的不同,而重新連接、吸引形成新的回路,人格的基礎會發生變化。這些不是一日之功。
在心理治療中,也同樣,一般心理問題——神經癥——人格障礙,也依次有不同深度的變化。在流動變化中,一切成為可能。
星空下,我們人人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