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和拖延,看上去似乎是一對反義詞。一個類似于急功近利,一個則不問世事。
然而,它們都是人生道路上的陷阱。生活中許多失敗的案例,皆由這二者而起。
焦慮是指對于各種選擇呈現出迷茫,不知所措的狀態。
談到焦慮,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推動人前進的動力,但更多的時候,它會起到一定的副作用。讓人一次次地陷入思維的“死胡同”無法自拔。
這時,它就相當于陷入希緒弗斯的困境。一次次地付出辛勞,卻毫無意義,事倍功半。無論在工作還是學習上,它會徒增許多負面情緒。
焦慮就像鞋里的一粒沙子,不及時倒出來的話,即使是小小的一顆,也會讓人心煩意亂,六神無主,紛亂叢生。
我們生活中也會遇見許多急功近利的人,他們急于達到自己的目標,過于旺盛的野心總是叫他們一會兒想做這個,一會兒想做那個,很少會堅持某一個目標專注下去。然而卻經常后悔于自己當初的選擇。
這就好比在人生的分岔口上,本來已選定了一條道路,走到三分之一后,發現其過程太崎嶇曲折,充滿險阻。于是立刻返回走向另一條——結果發現并沒有好多少。然而為時已晚,只好在悔恨中踽踽前行。
焦慮,會使你陷入迷局,使你大腦失去理智的判斷,導致錯誤的迭生。
另一個陷阱就是——拖延。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彪m然很多佛家道義講究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但是人的一生只有一次,若能讓自己的一生留下精彩的軌跡,豈不是更有意義?
所謂的知足常樂,不過是沒有勇氣改變自己的命運又為自己的懶惰辯解的說辭罷了。
拖延,在某種程度上比焦慮更可怕。一個人的焦慮最起碼代表了對未來追求的積極態度。而拖延卻代表著一種無意識狀態。
拖延作為一種負能量,它會一點點地蠶食人的智力,人的精神。
如果經常陷入拖延的狀態而不自知,那么就像岡察洛夫筆下的奧勃洛摩夫一樣,徒有一腔才華卻毫無用武之地,成為一具活尸。
焦慮和拖延往往處于兩個極端,但他們也有著共同點:沒能認清生活的本質,沒能準確把握自己的未來。
但這兩種情緒是當代許多青年人的狀態。社會現實使他們一方面急于求成,渴望脫離困境,實現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卻又無能為力,經常陷入自我批判,自我救贖,又自我哀嘆,自我放逐的境地中。
我很不贊成那種一天為自己定下許多計劃,忙得焦頭爛額失去方向的人,更不贊成放縱自己,寄希望于命運女神的眷顧的人。
那么我們如何在“焦慮”與“拖延”之中尋找二者的平衡點呢?
做好當下的事。目標不可不有,但絕不能過多。欲速則不達。專注于一件事,其效率要比你同時做幾件事效率高得多。一個目標如果定下,就要矢志不移地去做,只爭朝夕。
我周圍有許多優秀之人,她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擁有清凈平和而又積極進取的心態。她們只是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事。不急躁,不抱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兩個陷阱每個人都光顧過,只不過有的人憑借頑強的意志力爬了上來,有的人則越陷越深。
愿每個人都不為焦慮所累,不為拖延所誤。